长平之战遗址
三、战争的过程
秦派左庶长王龁全权负责此次进攻,进行的非常顺利,轻松攻克上党。上党的老百姓逃往赵国,赵派廉颇在长平驻军,依地势接纳老百姓,防御秦军。在攻下上党后,王龁转而进攻赵国长平,进行报复。看完教科书的负荆请罪一文,以为廉颇是多么厉害的一位将领,实际上,廉颇是个欺软怕硬的角色。四月,赵军遭遇秦的侦察兵,败绩,廉颇的一个副将阵亡,损失惨重;六月,攻陷赵的两个堡垒、杀了四个赵军尉官;赵王一看战势不利,就同大臣楼昌、虞卿研究下一步的对策,楼昌的意见是派重臣去求和。虞卿不同意,认为:“现在许不许停战的主动权在秦国手中。秦国的意图是一定要打败赵军,即使去求和,秦国也不会答应。
不如派使者去贿赂魏、楚,楚、魏接受了赵国的礼品,秦国以为三国的合纵成功,可能同意求和。”赵王不听,派重臣郑朱到秦国去求和,秦接纳了郑朱。赵王得意洋洋的对虞卿说:“秦国接纳了郑朱。”虞卿回答说:“大王必不能请和而赵军必败。为什么呢?各国祝贺战胜的使者都会到秦国去了。郑朱是赵国的重臣,秦王、应侯一定会让各国使者知道郑朱到秦国求和,各国知道大王向秦国求和,就不会派救兵,没有救兵,秦是不会停战的。”
长平之战军事地图
四、决定胜负的因素
仗是打完了,要弄清这45万人是怎么没的,按我认为重要程度排列一下主要因素。第一,决策者。秦王与应侯范睢可以得满分,对政治手段的运用、对战争形势的把握、对前线的支持方面基本没有漏招。赵王君臣绝对不及格,目光短浅,处置失当,首先接受上党这片地,赵国就不占理,秦军初次攻击上党的时候,赵国没有援助韩国,韩人守不住,投降赵国,你屁颠屁颠的接受,在道义上背上了不劳而获、落井下石的罪名,纵观整个战役,韩国一兵一卒也没有援助过赵国;在发生意见分岐,需要作出正确决策的时候,赵王更是没法同秦王相比,郑朱、赵括,一招比一招昏,郑朱成为天下各国的笑柄、赵括更是为中华民族丰富了纸上谈兵这句成语,有这样的决策者,赵国能赢才怪。第二,秦军的战斗力。
秦军的战斗力到底是什么样呢,现在的史料并无详细的记载,只能从他的对手中来还原秦军的战斗力了。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韩王的时候说“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盾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