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墓-明孝陵
耐人深思:明中都的营建与废弃
记者:朱元璋其实有很浓厚的家乡情结,他在称帝之初考虑把自己的家乡凤阳建为“中都”,但终究因种种因素作罢。您能详细介绍一下这段至今已鲜为人知的历史吗?
陈梧桐:许多人知道明朝有南、北两京,却不一定知道明初朱元璋曾在他家乡凤阳营建一个中都。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后,就面临着在哪里建都的问题。都城的选择,一般都把政治、军事、经济和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应天是他发展壮大的基地,此地龙蟠虎踞,形势险要,而且地处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经济条件十分优越,但它的地理位置偏于东南,距离对元朝作战的北方前线太远,不便朝廷部署军事和指挥、调动部队,是个很大的缺陷。加上历史上在此建都的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又都是短命王朝,朱元璋也认为很不吉利。所以他迟迟未能拿定主意,是否就在这里定都。
不久,徐达率领北伐大军攻占山东、河南,大臣都说“君天下者宜居中土”,汴梁是宋朝故都,劝朱元璋在那里定都。朱元璋随后亲到汴梁,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并与徐达商讨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顺便对这个城市做一番考察。考察结果,他觉得开封地处中原,“四方朝贡,道里均适”,决定在此建都,但又感到这个城市无险可守,是个“四面受敌之地”(《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决定把应天也定作都城,实行古已有之的两京制度。八月,下诏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明后宫“生殉”陪葬内幕
葬身地本不应成“谜”:埋葬于紫金山南麓无可置疑
记者:也许是受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影响,一代雄杰朱元璋的葬身地也被附会了很多传说,有人宁愿不信正史信野史,搞得堂堂的明朝开国皇帝似乎连葬身之所都说不清了。对所谓朱元璋的“葬身地之谜”,您有何看法?
陈梧桐:作为寿终正寝、隆重下葬的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葬身之地怎么会成为“谜”呢?传说本无稽,正史的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同所有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生前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洪武初年,他命精通形势宗风水术的谋士刘基与自己的同乡徐达、汤和,和自己一起踏勘南京东郊的紫金山,为他选择陵址。
其实,朱元璋和马皇后入葬南京东郊明孝陵史有明载,确凿有据,而以上传说根本没有史实依据。明人王棠《知新录》就曾驳斥民间流传的这两种说法:“俗说朝天宫是太祖葬处,此伪言也。帝王大度,断不如是。元朝帝王无陵寝,其伎俩与瞒(即曹操,传说身后置七十二疑冢)同。又有谓在燕京万岁山者,不足信也。”
不过,王棠反驳的理由说得并不充分。到了清代,金陵人甘熙又在《白下琐言》中评论说:“世传三清殿下为太祖真葬。国朝赵秋谷执信,又谓葬于燕京之万岁山,作长歌以纪,有‘马后悲孤独’之语。然崩葬孝陵,见诸正史,以当时情事而论,相度地势,起造山陵,动帑数百万,经历十数年,岂第为马后而计?且建文仁孝,又安忍以太祖遗骸置诸渺不可知之域?群臣岂绝无目击其事者?万岁山在燕京,其时方以会葬不从(朱元璋临终前的遗诏规定:‘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朱棣从北平赶赴南京,中途遇到朝廷使臣向他传达遗诏,只得返回北平),兴师靖难,焉有奉移梓宫,不远数千里而徙之事?赵说更不足信。”甘熙所论有理有据,也较全面,是令人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