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诗看得出他年青时的抱负。后来参军了,跟着周世宗打天下,南征北战。将军们搜刮成风,赵匡胤不这样。他要的是图书。这事周世宗知道了,间他为什么。赵匡胤说多读书,将来可以更好地服务。实际上,赵匡胤眼中金银不算什么,学到知识对将来有用。
把韩通手下的两员大将带在身边。当时赵匡胤这个调兵方案也获得后周王朝的同意。但是韩通的忠厚却脾气不好,动不动骂人。资格老,在军中,被人怕。人称他为韩瞪眼。韩通性格决定了关键时不会有多少人跟随。赵匡胤恰恰相反。如果发生兵变,石守信在韩通身边,不会听韩通的,而韩通的手下,跟着赵匡胤,就算不帮忙,至少把韩通釜底抽薪了。
韩通没人了。陈桥兵变了,韩通听说,赶紧召集人马,石守信早准备利箭了,一箭就让他倒下了。可是整个开封都在说,赵匡胤要做皇帝了。这样的机密怎么可能提前透露?
历史这样记载赵匡胤被动当皇帝的原因:一是树立赵匡胤忠义千秋的形象。后周是稳定的,开封人民幸福指数高。赵匡胤无非是背信弃义,抢了天下。这样记,只会留下不好的名声。

历史要营造的氛围是要说他是天命所归。二是增加赵光义的戏份J儿。宋王禹记过,陈桥兵变时,赵光义可能一点功劳没有。鼓励史学家把他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强化一下,为自己当皇帝一点功劳。实际上不是赵匡胤命好,是天下大势的规律。分久必合是一种诉求。百姓得有强有力的王朝,赵匡胤要做的是做好准备,机会来临时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