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消失”的战斗
要想“找到”成本华,必须还原1938年4月24日发生在和县的那场战斗。最直接的知情人,莫过于当时日军的随军摄影记者。
最早刊登成本华照片的《支那事变画报》临时增刊第16辑,摄影记者署名“渡边特派员”。这显然不是全名。我们联系了日本朝日新闻中文网及朝日新闻总社。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对方未能提供太多信息。
我们只能折回头,从掌握的大量档案资料入手进行梳理。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战火很快烧到了江淮之间的安徽。为鼓励桂系李宗仁出兵抗战,蒋介石委任其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后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
主政安徽后,李宗仁立即成立了“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号召人民起来保家卫国。淮上健儿自古尚武好强,而当时南京失守后,国民党军队撤往江北,给民间武装带来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王耀恕回忆说:“那时候我们这里的武装一下子兴起了,不然人民自卫军哪有枪支。”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东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座城市隔江相望,东北与南京浦口仅一桥相隔,南临无为,西接含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当时,川军杨森部第二十军以一部驻留和县、裕溪口等处警戒江防,主力移驻安庆,防守长江北岸。安徽省保安部队也奉命参加津浦路南段保卫战,驻巢县的保安第八团和驻含山的第九团分别向雍家镇、西梁山、和县、江浦一带游击。
可以说,当时和县的地头,活跃着正规军、游击队、新四军、保安团、自卫军、大刀会等多支抗日武装。
自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0年4月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内,日军先后七次入侵和县,其中数次留有战斗记录。
据我们在安徽省档案馆找到的一份《和县沦陷记》记载,1937年12月27日,时任和县县长王殿之就曾率部抵抗过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