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教育>教育资讯>

草木皆兵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离兴趣越来越远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16-05-25 16:27:53

  近期,一篇名为《小学生痴迷手机学习软件半夜起床做题为了刷排名》引起了家长和老师的广泛热议。文章中黄女士的儿子皮皮因为痴迷一个速算APP而半夜起来疯狂做题的行为引得家长的阵阵担忧,害怕孩子因此而上瘾沉迷。

  该不该担心?是否需要采取措施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呢?家长的担忧可以理解,但是草木皆兵的教育方式却是中国家长的通病。孩子们的一个简单牵手被视为早恋,女学生的小小打扮被视为不务正业,男生热爱踢球也会被担心影响学习。殊不知,这些担忧的行为往往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人性的自然迸发,它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家长以成人眼光和粗暴行为进行干涉和遏制,对孩子天性地扼杀。

  学生痴迷手机软件的行为跟上述例子相似。他沉迷的原因是因为这种游戏的设置让他体会到了跟以往学习的不同的感受,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这种行为不是恶,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孩子在兴趣被激发出来时人性的自然反应,需要的只是引导,而非粗暴的干涉和遏制。

  中国的教育总是充满功利性,为分数、为考大学、为出人头地、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唯独缺乏为兴趣而学。功利性的教育理念是成人世界强加给孩子的教育思维,对一个心智刚刚发展起来的低年级孩子来说,这种教育理念着实太过于沉重,另一方面,他也无法切身去感受并行成认同感。我们的社会习惯以成人的视角和方式去看待教育,而往往忽视了,教育的主体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如何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才是教育开始的第一步。毫无疑问,游戏化教育方式的实践帮助孩子迈出了这个第一步。

  但在兴趣被激发的同时,“沉迷”似乎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沉迷”真的就那么可怕吗?在我们看来它是一个贬义词,但如果设想,一个孩子沉迷于书籍,一般来说没有父母会去干涉和制止,甚至还会引以为豪。但是为什么同样是学习,沉迷于教育软件就会让家长大惊失色呢?其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对于游戏的误解以及教育形态的刻板印象。他们通常认为教育本身就应该是枯燥和严苛的,当教育的“游戏化”开始以另一种特别的形式对孩子产生影响时,他们感到恐怖和不可思议,这其实是一种思维的碰撞,一种观念的冲击。

  游戏类教育软件让部分孩子在使用的某个阶段的沉迷,与其说是怀有某种商业性的目的,不如说是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自然而然地倒逼传统教育氛围的变革。在学习过程中的适当的“沉迷”又何妨?兴趣的激发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情绪、有温度和有激情的行为,如果这种“失控”的行为能够帮助孩子感受到不一样的学习魅力,体会到学习的愉悦之处,未尝不是一件值得兴庆的事。现代教育就应该在激发孩子的天性上有所作为,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沾染上功利的色彩,变得沉重而枯燥。

  目前的手机教育软件的游戏设置和功能上的奖励设置无疑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上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对于一个对学习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认知的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在耳边一直灌输学习的重要性的效果,往往比从人性本身出发的兴趣引导要弱得多。一个是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个是逼着他做自身还无法形成认同感的事情,这两种心态的其结果可想而知。

  至于个别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过度追求游戏中的输赢和积分的现象,是技术的发展在投射到形形色色人群中时,由于个体的差异所必然会出现的个别极端现象,而不是技术本身恶的属性所导致。

  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家长和老师更需要意识到孩子的个体化差异性形态在互联网时代所应预防和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孩子在自我管理能力上的加强。如果只是一味的谴责技术,抵触互联网,所带来的后果不仅是自我的封闭,还会让孩子在学习中的缺陷得不到正确的认知和改进。

  荷兰学者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他想要恢复人类的一个先验性本质——人是游戏者。他认为游戏先于人类和人类的文明而存在,文化和文明产生于游戏。它能让人忘我的投入其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的潜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生产力。

  当在学习中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游戏者”,当每个孩子都将兴趣作为学习的出发点时,教育的“生产力”也一定会大大提高,游戏化的教育应用不是洪水猛兽。

  作业盒子CEO刘夜也曾在一篇《教育中最大的不公平,是兴趣的不公平》一文中指出:“为什么在游戏当中,付出同样的努力,学霸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而在学习中,付出同样的努力,学霸却遥遥领先。因为在游戏中兴趣是平等的,不再稀缺,游戏是天然的兴趣制造机器。”

  社会发展步伐中的每一次“狼来了”,到最后你会发现都是社会巨变和进步的征兆。教育领域与游戏碰出的刀光血影不是技术发展给人性带来的恶的彰显,恰恰相反,它是对旧有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变革,而这种碰撞越是激烈,越是能看出其对教育旧有观点的挑战,对这个社会形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特别是在生活方式日益丰富的今天,教育这个沉重而枯燥的形象如何获得孩子的关注更显得棘手。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孩子能对学习保持一种兴趣和“沉迷”难道不值得呵护和庆幸吗?此时此刻,作为成人所要做的不是草木皆兵的粗暴干涉和遏制,而是需要将这份从孩子天性中迸发出的兴趣和“沉迷”认真引导,细心培养,激发出他学习能力的更大潜能。

  其实从更大意义上来说,这种基于兴趣而不是从教学软硬件条件上对学习的促进,实际上是对中国目前教育资源不公平的补救和改变。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 弘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热点图片新闻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