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商家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进行商标注册或维权已非常普遍。但是,有很多非营利性机构就不一定能提前规划或保护,而是在被抢注、模仿之后,才如梦初醒。我们家长争相报名的所谓好的学校、名校,其实就是靠长期的积累已经有品牌效应的学校,而学校的校名和校徽就是学校的品牌,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如果忽略保护,被他人抢注,特别是被商业机构利用,借学校知名度牟利,将会产生诸多不良社会影响。
抢注现象屡见不鲜
最早发生校名被抢注、侵权现象更多集中在一些著名高校,“北大方正”、“清华紫光”这些品牌就因“蹭名校”而红极一时。近年来,我国知名院校的商标被抢注、侵权的事例屡屡发生。2013年两家地产公司利用“北大附中”宣传楼盘,使公众误认为北大附中与这两家地产公司在未名1898楼盘开发中存在教育合作。2010年上海市工商局也查处了两起搭乘复旦大学顺风车的侵权案件,侵权方在未获得复旦大学许可情况下,在对外散发的资料及网络宣传中使用了复旦大学的校名、校徽图形和相关的校方语言,并对师资力量进行了虚假宣传。
培正中学是广州的百年名校之一,该校于2000年向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校名、校徽,不料申请被驳回,原因是校名、校徽已于1999年被创办于1993年的私立培正商学院申请注册。从2000年开始,当事双方数年来一直在争夺“培正”商标归属权。
此类事件的频发催生了高校品牌保护策略的诞生。为遏制此种现象,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品牌保护办公室,专门从事高校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维权工作。由于缺乏商标自我保护意识,一些商标猎人逐渐将目光转向中小学校。
北京、成都、长沙、广州多地都曾发生过中小学校名、校徽被商业机构抢注引发纠纷的案例。据了解,诸多学校都曾遭遇公司和个人抢注名校校名、校徽。从长沙3所百年中学校名被抢注,到近日发生的北京东城区两所知名中小学校名、校徽被抢注,中小学特别是一些名校,正成为商标侵权的多发地带。
学校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为更好地保护校名校徽等无形资产,包括标志性简称“中国科大”等,防止恶意侵权行为,维护学校声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2012年启动了商标注册和续展工作,申请注册了一批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体)”、“中国科大”、“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USTC”、校徽等,分别在第42类教育类、42类科研类和45类专利服务类等5个类别共18件商标,续展了9件商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含有与中国国家名称相同或者近似文字的商标申请,一贯要求从严审查,慎之又慎。经过多方努力,2013年已经陆续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审核,全部注册和续展成功。
安徽建筑大学也做了商标保护工作,“安徽建筑大学”核定使用商品和服务项目为第41类:教育、培训;安排和组织大会;图书出版;除广告片外的影片制作;娱乐;体育场设施出租;运动场出租;组织教育或娱乐竞赛;教育信息等。“安建大”、“安建工”核定使用商品和服务项目为上述第41类、第37类:建筑施工监督;建筑咨询;建筑;商品房建造;采矿;室内装潢;加热设备安装和修理;建筑物防水;空调设备的安装与修理;建筑信息等和第42类:技术研究;城市规划;建筑学;建筑学咨询;建筑制图;室内装饰设计;建筑项目的开发;节能领域的咨询;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科学实验室服务等。
成都石室中学申请认定保护的“石室”商标名列其中,这是该省首家被成功认定为著名商标的公办学校品牌。而刚获得四川著名商标的成都石室中学,其品牌维权之路也是一波三折。早在1996年,为保护校名,石室中学就注册了“石室”商标,核定服务项目包括教育、培训等。2011年,石室中学得知一家培训机构也申请注册了“石室”商标,学校当即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出异议。
注册类别的选择和花费的费用
有一些学校会采取防御性注册,全类别多商标进行保护。防御性占位尽管保护效果明显,但申请费相当可观。作为国内申请全类商标保护的第一所高校,浙江大学花了44万元才将有关的45个大类180个商标收进自家口袋。学校把商标防护墙筑得越严实,注册成本就会越昂贵。对几所高校的防御性商标注册成本进行了估算,要想周到地保护学校的各种品牌,通常情况下至少要花费20万元左右的注册资金。
有一些学校会选择核心类别注册几个联合商标,花费不大。
针对这个问题,知夫子的建议是:
1、学校首先要树立商标注册意识。通过开展对校名、校名及图、校名简称或英文缩写的商标注册,使其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依法得到保护。
2、学校可通过自身设置机构或中介机构,随时监测社会上相关领域的商标注册、使用动态,对于涉嫌商标侵权的违法行为可以向当地工商部门投诉举报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坚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学校商标保护最好从自身实际出发,名校可以采取“大占位”,普通学校对学校的整体形象进行商标保护就够了。
总之,学校的“创造名校”实际上就是“创品牌”,而创品牌最好的做法就是注册商标。注册商标本身就是一项宣传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的行为,学校通过价值的专递一方面起到了宣传学校的目的,一方面起到了保护自身品牌的作用,从而在学校间形成一种品牌保护共识,维护教育市场的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