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有利于维持相对正常的人口和劳动力结构,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计划生育政策关系到全国3亿多户家庭10多亿群众的家庭稳定和幸福,而推行计划生育与养老问题有莫大的关联性——从个人和家庭来看,主动只生一个的家庭往往是考虑到生养成本;生两个或要求生两个的家庭,则往往虑及养老问题,当然也可能有文化偏好等其他因素。因此,合理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维护人口和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也是不断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重要保障。
最后,计划生育政策、社会养老政策均将长期坚持、相互增益。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社会养老水平还很低,家庭养老成分还很重,有赖于社会养老政策持续推进。目前,单独、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有望在无差别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和相关社会保障政策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从而有望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得到更多的益处;而有关于这类家庭的养老扶助政策也必将得到坚持和发展,从而帮助其得到更好的保障。
[参考对策]
第一,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
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第二,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计划生育宣传倡导、依法管理、群众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推进诚信计生工作。发挥人口计划的调控作用,建立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完善出生人口信息报告制度,加快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实现婚姻、生育、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共享。继续做好重点地区特别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做好再生育审批,倡导合理的生育间隔。加强对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特别是多孩生育,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
第三,完善配套政策。
建立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做好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西部地区“少生快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利益导向政策,实行奖励扶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扶助制度。妥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精神慰藉等问题。做好政策调整前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政策的衔接,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根据人口变动情况,合理规划和配置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第四,做好宣传引导。
深入细致地做好干部群众思想工作,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倡导活动,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的巨大成就和新形势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要意义。加强正面引导,做好政策解读,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为政策实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第五,完善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拓展服务内容,为社区高龄、独居、病残和生活困难老人提供送餐、家政、陪护、人文关怀等相关服务,真正实现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多元化养老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并给予政策支持。培育和发展社区专业志愿者队伍,为特定人群建立结对服务的常态机制。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人口老龄化加剧 积极发展养老产业
2.开发二次人口红利 提高养老能力
[开头示例]
1.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区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压力需求持续的增加,我国发展养老产业显得十分必要。
2.中国人口已步入老龄化,随着“以房养老”拟运行的发布,养老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目前“以房养老”应该是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以房养老“在中国,确实还要冲破很多障碍。
[结尾示例]
1.养老只有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形成政府、投资者、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老年人多方共赢、健康发展的局面。我国应借鉴各国成功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同时结合我国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加强对养老产业的扶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积极进入、老年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要求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产业,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2.在老龄化的条件下,储蓄动机及为未来所进行储蓄的保值增值都仍然是可行的,而是否能够成为现实则取决於相应的制度条件,特别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性质。也就是说,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制度,由於使未来被供养人口无须依赖自己的养老资金积累,因而为此而进行储蓄的动机不能激发出来。因此,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要考虑养老能力的可持续性问题,且应着眼于未来储蓄率的可持续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