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外地参加公共外语考试 政策之下有一条“潜规则”通道
“我就是太相信政策了。”季冬说,她现在之所以这么被动就是对政策解读得不够。政策规定“小升初”不能再以奥数成绩为选拔依据,季冬就马上停了女儿不感兴趣的奥数班;政策规定小学生不能再参加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季冬就没再督促女儿上英语辅导班,“我就是傻,以为别的家长跟我一样听话”。
东城区的潘先生也经历着类似的痛苦。最近,六年级的儿子告诉他,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已经被东城区一所好学校提前录取了。这名同学的学习确实优秀,但他为“小升初”所做的准备也是非常充分的。北京市已经严令禁止小学生参加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他就在家长的带领下钻政策的空子,最终在山东参加了考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次,季冬在网上看到了一所学校的招生通知,要求家长带上“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三好生”、“全优生”的证明,“最后还有一句是带上您认为应该带的其他材料”,季冬说,她“明知故问”给学校打了电话,询问什么是“应该带的其他材料”,对方很干脆地告诉她:“有什么证书就带什么证书。”
“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证书”的“小升初”选拔模式一点儿都没有改变。就连去年开始实施的、在大多数人看来能禁止择校的“电子学籍卡”也在当年被“攻破”。
最初,大家都认为有了这个电子学籍卡,大家只能按照规定的渠道升学,因为,初中开学报到第一天,所有的新生带着这张卡到初中校刷卡报名,不经过合法手续入学的孩子将无法办理入学手续。
这确实是事实,但是它限定的只是选定了之后,在选定之前呢?
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卡”在通行,海淀区的“特殊收生卡”、西城区的“初中入学多种方式招生卡”……由于各学校招生的时间很难完全统一,所以,孩子们可以使用这些“卡”进行选择,但是一旦选定了某个学校就要把“卡”留在学校,它只限制了二次择校。
“那些名校、那些实验班看中的就是那些能把‘卡’留下的孩子,而家长们就是要千方百计把‘卡’留在心仪的学校。”西城区的魏中先生说。魏中的儿子在朝阳区上学,户口在西城区,但是他们想到海淀的一所学校去上学,“难度很大”,魏中说,“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关键是要熟悉政策,要看到政策之下还有一条通道,这条路标记不十分明显但又显而易见,在这条道路上通行的是‘潜规则’”。
打着名校旗号的敛财培训班应运而生
既然是按照“潜规则”行事,“小升初”就不免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不久前季冬获知一条信息:北京四中的一个培训班要招生了,让家长们先去听课,“我越听越觉得这个班跟上四中没什么关系”,季冬赶快托四中内的熟人打听,打听的结果是,这不是四中的培训班,而是社会上的一个培训机构办的,就是借着四中的名号吸引更多的人来。
更让人心碎的是,孩子们也被卷入到了这场利益交换中了。
“不用考试了,三好生在‘小升初’中的作用更大了,可是我儿子却告诉我他们班从四年级开始就没有选过三好生。”魏中说,“前两天到一个培训班去报名,我明明看到儿子一个同班同学的家长拿着三好学生证书。”
季冬也说,这3年女儿班里只选过一次三好学生。“那次选三好生的事情在女儿班里非常轰动”,季冬回忆,当时,女儿班里的每个同学都收到了一名同学送的礼物,后来这名同学以票数最多顺利当选了当年的三好学生。
欺骗、作假、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些成人世界里的丑恶现象已经不可避免地走进孩子纯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