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养维修也是个难题。”该团上士修理工毕树文说,某型野战净水车能消毒、能过滤,池塘、河流、淤泥水经过净化都能达到纯净水标准。可这种装备持续工作时间短,隔段时间就要进行保养维护,一旦净水部件损坏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处置。
遇到完全无供水依托的恶劣环境,自然水源就成了必然选择。中士班长王磊告诉记者,每次演习都会配发定量的饮水消毒丸,其主要成分是氯,虽说消毒效果不错,但味道实在让人受不了。还有一种消毒片只能杀菌不能消毒,水源一旦被生化武器、毒性物质污染,只能“望水兴叹”。
采访中,官兵“吐槽”的热点还包括军用水壶。比如,储水量不足,天气炎热时一壶水很快就见底了;不具备保温功能,冬训时水很容易冻成“冰疙瘩”;灌装慢,背带细,奔跑时间长会勒肩膀。
“随着生态环境变化和灌溉技术发展,部分驻训地的深井、河流枯竭,野外水源寻找更加困难。”某团政委谢天平说,这就要求官兵具备很强的野战取水技能,但一些单位训练中忽视野战生存技能训练,偏训漏训现象比较突出。
野战水怎样才能畅通无阻?
●加大给水装备用管力度
●强化野战用水实用技能
●提高战场水资源利用率
随着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部队野营驻训地点更加分散、地域陌生复杂、时间跨度拉长,野战水保障已经成为练兵重要课题。从去年起,该师对此展开了探索实践。
持续加大给水装备的用管力度。逢演训拉动,他们都把净水车、运水车等装备列入出动计划、检验作战效能,采集装备持续工作时间、净水效能等作战数据近千组,积累了装备实战运用经验。同时,该师与厂家建立定点培训机制,培养了30名特种装备维修人才,采取向上级请领、自主采购等方式,更新了千余套单兵净水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