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当下的信息传播规律,没有争议的事情是不会吸引大众眼球的。电视剧《雷锋》在选角阶段就引发了巨大争议。当雷锋的扮演者由是“小梅兰芳”余少群换成了“跳水王子”田亮时,围绕着田亮的形象、演技乃至真假难辩的花边新闻,人们在网上网下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一部以英雄模范人物为主角的文艺作品,却率先成为了一场沸沸扬扬的娱乐口水事件,这难免让人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我得佩服当下娱乐炒作机器的裹胁力惊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原料,都能找到诱惑和刺激大众的元素,进而引发大轰大嗡。另一方面,我还有些担心,这部一上来就被八卦光晕笼罩的作品会不会走上媚俗之路,还能不能拍出雷锋本人以及那个年代的纯真气息?
看了这部剧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雷锋》以尊重历史和还原真相为基本的创作原则,既没有在雷锋身上加入传奇的戏剧情节,也没有给他添上离奇曲折的恋情,更没有无端采纳动作、权谋等商业手法,包括雷锋在内的几个人物心灵纯洁,形象甜美,在一种略带怀旧色彩的氛围中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堪称一部荧屏上几近绝迹的“纯美型”电视剧。
今时的世风之下,人们似乎很忌讳谈论道德,但《雷锋》所推崇和表现的价值取向,是值得人们深思并汲取的。雷锋为什么能够不计得失地做好事?因为他的心里充满了感恩意识。雷锋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他的父亲被日本人毒打后死去,他的母亲被地主凌辱后自尽,他的哥哥和弟弟也先后因穷困而夭亡,他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如果没有邻居的帮助和新社会的哺育,他不可能长大成人,更不可能当兵成才。所以,他怀着一颗满满的回馈社会的心投入了工作生活。
不得不说,感恩已经不是今时的流行心态,虽然每个人的成长都得到过他人的臂助,但“总觉得自己亏得慌”的感觉普遍萦绕在人们的心头。雷锋在《雷锋》中提示我们:懂得感恩的人生是幸福的。与此相类似的,我们还能从中找到很多为时代亟需的精神财富,比如说雷锋在寻求入伍当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执著心态和灵活策略,比如说在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中所不能没有的“螺丝钉”精神、、、
当下的电视剧创作,对所谓“人性化”的强调已到过犹不及的程度:在社会上坏事做绝的人一定要表现他作为好父亲和好丈夫的一面,以图赚得观众的同情和眼泪;功勋卓著的大才则一定要让他有顽劣不堪的一面,弄得观众不知道究竟该喜欢还是唾弃他。似乎不把人抹得不黑不白就不够真实,不把人降低到动物性的层面就有违人性。相对过去的“脸谱化”,这种“灰色人物”算是种进步,但把世界弄得满眼灰色则形成了新的俗套。电视剧《雷锋》像一股清新的风般吹进了略显价值混沌的影视创作领域,这既是精神层面的螺旋式上升,又是艺术手法的多元性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