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专题-娱乐-社会-图片-问吧

主页>娱乐生活>媒体评论>

西安晚报:不能让娱乐化掩盖中秋节的内在品格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08-09-08 16:58:37
“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就快到了。月亮、嫦娥、月饼、吴刚、桂花酒、玉兔……从古到今,中秋节融合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情愫,又寄托了人类多少美好的向往。昨天下午,肖云儒、黄道峻、贺艺、李星、韩养民、冯积岐、邢庆仁、张山、常智奇、王芳闻等文化艺术界名人汇聚一堂,忆古思今,抒发自己对中秋文化的理解。

  中秋文化,是美的文化

  “这些年来,酒文化、饮食文化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层出不穷,但我觉得都没有中秋文化有诗意,能给人以美感。”这是陕西诗词学会副会长弓保安最深的感触。他说中秋夜、中秋月不但形象美,环境美,意境美,中秋的传说故事美,中秋节的民俗活动也很美,历代文人骚客的中秋诗词就更美,“而中秋的别名,如月夕、秋节、仲秋节、追月节、团圆节等,哪个又不美呢?”

  评论家李星也非常赞同这种说法,他说中秋节就是把种种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节日,月圆意味着团圆,还有银色的月亮,月亮上影影绰绰的广寒宫、广寒宫前的桂树,砍树的吴刚,代表中华民族女性形象的嫦娥,“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崇拜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好思想。”而女作家王芳闻则引用了名人诗词来阐述中秋文化:“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有这一切不都说明,中秋文化是美的文化吗?

  那片月光,有我儿时的记忆

  画家邢庆仁说起中秋节,似乎陷入了对往事的沉思中:“中秋离不开月亮,我也曾多次画过中秋节的月亮,感触极深。进城好多年了,每到八月十五,我时时会想起儿时在农村过中秋的情景。那时农村人都是自己做月饼,烙成圆形,分送给亲戚们。八月十五的夜晚,走在月光下的麦地里,提着两三个月饼给亲戚送去,那种感觉非常奇妙。月光像水银、像丝绸一样倾泻下来,整个节日给人一种滋润的、福和喜的感觉,我时常想把那一幕画出来。现在的中秋节没有故事了。”

  省作协副主席冯积岐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也满是甜蜜:“那时生活很简单,人和人之间也很单纯,几块自家做的月饼吃起来格外香甜。现在虽然街上琳琅满目摆满了月饼,但那是买来的,中秋节也变得无聊了。”

  中秋节难逃市场化命运

  “中秋节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在于文化,在于亲情,在于它包含的人格内容。然而当今社会,我们必须警惕传统的民俗被市场化、娱乐化的倾向。”当人们感觉到中秋节似乎变得庸俗时,评论家肖云儒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中秋节之所以在中国人心中分量颇重,是因为从远古到现代,人们对月亮的追逐经历了“祭月”、“祈月”、“追月”、“赏月”几个阶段,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现实到审美。而中秋节最美的地方在于其包含着中国人的精神元素:月圆意味着圆满和团圆,嫦娥则意味着人类超越现实、飞升理想;吴刚意味着人类的执著坚韧;玉兔饱含着奉献的元素。“然而,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商业元素进入我们传统的民俗节日。一方面,中秋节难逃市场化命运,被消解了文化色彩,市场化的功利色彩与中秋节的精神元素本身就是相悖的;而另一方面,中秋节也被娱乐化了,当今的年轻人以为看一场晚会,吃几块月饼就是过中秋,完全忘记了其内在品格。民俗市场化、娱乐化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坏事,但我们不能被其控制,当务之急是加大节日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宣传。” 记者 张静 实习生 张驰

作者:  责任编辑:王芳芳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暂无关联文章,您可通过站内搜索查询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