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专题-娱乐-社会-图片-问吧

主页>娱乐生活>文化杂谈>

水太深 古玩市场该管管了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0-08-16 06:06:42
 如今的古玩艺术市场,最常见的“杯具”既不是买贵了,也不是卖便宜了,而是兴冲冲地用真钱换回一堆假古董。一个业内公认的事实是,经过近30年的淘洗,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古玩艺术品,九成以上是赝品。 

  日前,在北京某知名拍卖公司举行的春拍预展会上,该公司一负责人被问及拍品是否保真时,其委婉地表示:“行业内讲的是‘流传有序’。”业内人士指出,所谓“流传有序”,是指器物流传过程清晰,有证可考、有据可查。我国拍卖行业历史不过十多年,“流传有序”根本无从谈起。该拍卖公司一味强调“流传有序”,只是为了回避拍品的真假问题。

  有市场人士指出,我国古玩市场的制假、鉴假、售假,已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赝品充斥市场,甚至畅通无阻,与古玩鉴定行业混乱不无关系。

  那么,导致如此乱象的原因是什么?记者了解到,一方面在于古玩鉴定队伍良莠不齐,缺乏权威的鉴定机构;另一方面,当前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行业处于垄断状态。

  更有藏家直言,如今的鉴宝,多数是一些商业行为。一些鉴定机构明确规定,按估价的10%收取鉴定劳务费,估价越高,收费越高。而一些所谓的鉴定专家,直接充当古玩交易的说客,两边通吃。

  此外,还有一些机构聘请一些所谓的“义务鉴宝”行家,在古玩交易现场轮番出现,向无所适从的藏家主动“推荐”宝物。而还有一些“证书专家”,给钱就开证书,对他们而言,无论真品还是赝品,越多越好。据透露,市级、省级、国家级相关协会甚至大型博物馆的鉴定证书,只要出500元至2000元,就能搞到手。

  不过,相关部门还是试图规范乱象丛生的艺术品市场。今年7月1日,我国首部拍卖行业规范——《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全面实施,内容包括文物艺术品拍卖从拍品鉴定、展示到拍卖的全过程,内容直指当下古玩艺术品市场“拍假”和“假拍”现象。

  文物鉴定家南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古玩鉴定行业混乱的根本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空缺,并由此引起的鉴定资质认证混乱、鉴定行为缺乏规范、鉴定者不需要为误鉴行为负责等问题。

作者:  责任编辑:赵丹红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