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下旬至今,很多用户接连反映滴滴大幅涨价的问题,甚至有乘客反映,同样的距离滴滴出行的价格翻了一倍,“滴滴的动态溢价也特别频繁,1.5倍、2倍很常见。”据《金融时报》报道,滴滴出行在今年6月就将其国内31个运营城市的服务费用调高了1/3。不少网友称,在滴滴快车频繁成倍溢价后,很难再接受其悄然涨价30%且不通知用户的行为。受滴滴涨价影响,不少用户开始选择不再使用滴滴。国内知名第三方数据机构易观的相关最新数据显示,相比5月,滴滴6月的用户渗透率开始小幅度下降。到了7月,滴滴的用户渗透率出现了较大的下滑,跌幅近10%。(易观千帆渗漏率指的是:使用应用的人数占所在领域活跃人数的比例。)

不仅如此,滴滴在7月的活跃用户数也降低了超70万,同时滴滴的用户粘性也出现了连续的下降。根据易观最新数据显示,滴滴用户日均使用次数在6月、7月出现连续下跌的状态。相比5月,滴滴7月的用户日均使用次数跌幅达到了14%。而用户日均使用次数,是最能直接反映用户用户粘性的数据指标。

虽然滴滴继续大幅领跑出行行业,但涨价行为直接让其用户渗透率、用户粘性连续两个月都呈现出直线下降态势,这些现象从易观最新数据中更能直观地看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滴滴大部分用户群体都更追求于低价,而他们对价格的变动有着极为敏感的反应。滴滴在2013年持续至今的网约车大战中,一直采用的烧钱补贴策略,让其获得了较高的用户渗透率,最终稳占行业第一位置。滴滴一直的补贴,甚至是低于成本价的价格运营策略,已让自身用户习惯于享受常态化的低价出行服务,一旦涨价后,他们便会选择逃离。也有出行行业人士分析认为,滴滴用持续补贴吸纳的这些更追求低价的用户,是强行从公共交通中拉取过来的,这些用户群本就不该属于滴滴。如今,滴滴在资本压力下,停止补贴、转而涨价,让这些更追求低价的用户开始重新考虑选择出行平台,甚至是重回公共交通。尤其是在8月滴滴收购Uber中国后,不少用户更担心一家独大的滴滴,会继续涨价。在腾讯科技旗下的企鹅智酷在对全国万名滴滴与 Uber 用户的调查中发现,有高达74.6%的用户担心两大巨头合并后,会导致出行服务质量下降和出行成本增加。“10公里的路线,以前只需要24元,现在跟出租车价格相差无几,需要31元。”一位经常使用滴滴快车的北京用户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继续涨价后会选择更有保障的出租车。“如果继续涨价,估计我们接单会少很多”,一位滴滴快车司机师傅也对乘客端涨价表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