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加入到专车司机的行列是在2014年,也就是Uber如火如荼、飞速发展的那一年。本来我是Uber的消费者,平时上下班觉得还是地铁方便,所以如果偶尔有加班就叫个Uber回家。不过那时候大家也知道,专车司机月入过万的神话随着Uber的崛起愈演愈烈,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真的有这么多?于是后来我决心加入专车司机的大部队,就从Uber开始。
大家最关心的“补贴政策”
至今我还记得接到第一单时的兴奋劲儿,仿佛上万的额外收入已经飞到口袋里了,而且说实话,鼎盛时期我的专车收入甚至可以接近2万。当时Uber有个激励政策是,一周接满单80单就可以得到8000元奖励,所以爱睡懒觉的我也变得早出晚归,上班时间还会偷偷跑出来接单。
不过,这块市场被挖掘出来后,咱们大天朝可不会把肥肉让给美国来的Uber,很快滴滴和快的就出动了,低价、优惠券等促销手段吸引了大批消费者,而且当时Uber被各种舆论指责为“翻版黑车”,所以渐渐地,Uber接到的单子不像往常那么多,而在前期大量烧钱过后,补贴也没有以往丰富,从8000元的奖励渐渐降低到4000元。
于是我想,反正都是专车司机,谁家赚钱就干谁家呗,就这样,2015年春天我又开始当起了滴滴的专车司机。不过我加入滴滴的时候,补贴已经不如最开始那么大方了,所以收入也一直没有达到Uber的顶峰时期,甚至是每况愈下。我做滴滴的大头收入主要是早高峰时段,因为早晚高峰有5倍的奖励,上限50元,但好景不长,2015年6月的时候就改为早高峰2倍,其余时段1.2倍,7月早晚高峰降为1.5倍,其余时段没有奖励……滴滴的专车司机真的很多,大概跑马圈地之后,滴滴觉得司机数量已经够了,补贴就降一降吧,所以日子远没有之前那么舒坦了。
大概2015年10月的时候,一个同是滴滴专车司机的朋友给我发了个邀请,邀请我加入易到用车的司机,也是有奖励的:新司机7天内接到15单,那么新老司机各获得200元奖励。呦,挺大方嘛。看来这位朋友已经把阵地转向易到用车了,原因我没多问,但我知道一定是赚钱更多。所以我接受了邀请,开始申请加入易到用车。易到对新司机的审核更严格一些,这是好事儿,总比滴滴鱼龙混杂要好得多。
结束了短暂又纠结的滴滴专车经历,我又开始打起精神做易到用车。我加入易到的时候正是易到酝酿大力爆发的阶段,11月份充100返100的活动一下子让订单量激增,我又回到了接单接到手软的时候,月收入创下了新高。当时我还想,不会是回光返张吧,这样的势头可不要转瞬即逝了。还好易到用车没让我失望,3月又推出了充100返120的活动,据说日均订单量已经突破50万单了,当然这其中有不少订单也是我贡献的。
辗转至今,这是我入驻的第三个专车平台了,我对于补贴政策“每况愈下”的状态其实是有点后怕的,Uber和滴滴都是这样,很明显的后劲儿不足,这样根本留不住司机啊。不过易到用车走的是另一条路,“充值返现”明着是便宜了消费者,实际上也同时充足了司机的口袋。只要有人来就不怕没生意,所以易到用车一定会持续保持良好的态势,不会再步入Uber和滴滴的后尘。
司机都非常在意的“公平性”
对于同一平台的司机朋友来说,竞争公平性同样非常重要,说到这一点,我不得不批判Uber的系统bug。既然接单越多补贴就越多,那么自然有不少司机开始疯狂刷单,这可苦了我们这些老实人,眼看着别人收入噌噌长,自己还原地踏步,心里着急又很不服气。作为还有两把硬骨头的我,宁可放弃也不同流合污。迄今为止,还没见哪个专车平台刷单像Uber这么严重的,所以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那些接单量巨大的Uber司机也未必就是老江湖。
接单必定离不开的“App使用体验”
这点我想吐槽滴滴,滴滴的司机端操作起来其实还是比较便利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滴滴的规则总是变来变去,导致我常常记不住,操作App就像背习题一样。如果要按照规则完成订单拿补贴,有时还必须接一些并不顺路的单子。总之,这样的规则让司机“骑虎难下”,体验感受并不好。
相比起来,易到用车就人性化多了,前期完善的培训让我充分了解操作规则,而且不复杂,不会让我在开车的时候还要分心去想下一步该怎么做。
你以为司机为了接单就不在乎“乘客素质”?
Uber还是以白领为主的,但是有一次比较晚的时候,接到了几个喝醉了的白领,差点吐到车上,还有点神志不清,当时心里还是很怕的,万一出了什么事儿,我该怎么负这个责任?所以此后没什么必要,我也就不深夜接单了。
滴滴的用户都是价格敏感型的,所以很容易受优惠券的诱惑,但有的时候乘客没搞清楚优惠券的使用规则,结算时十几块偏要跟我说“明明用券之后就是几块钱啊”?就因为这个僵持了半天,瞬间觉得心好累。
易到用车比较合理的方面是,司机和乘客可以双向选择,乘客能选司机,司机也能选乘客。我比较喜欢在周末接一些机场的单子,旅途奔波的乘客基本上一路都很安静,顺顺利利开到目的地,愉快完成订单。
作为专车司机,其实我也希望能在一个稳定的平台一直干下去,毕竟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赚外快,少操心肯定更好。在专车市场风起云涌的阶段,补贴政策的差别并不大,只要平台财大气粗肯花钱,司机都会有好的收入。但是影响收入的因素还是很多的,比如市场占有量,消费者优惠政策,品牌影响力等等。换到第三家专车平台,如今我已情定易到用车,没有Uber的极度不稳定,没有滴滴的麻烦不断,总算是让我了些许安慰。
写了这么多,终于把这些年做专车司机的感悟吐露了出来,其实还用很多很多小故事没有讲。如果你恰好读到了这篇文章,又恰好是易到用车的用户,不知我们会不会在某一天相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