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称为“引领我国经济的风向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落幕。为加大改革力度,对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防范金融风险等关键环节做出了重要部署,其中积极化解产能过剩,因地制宜,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成为“去产能”的有效解决途径。
12月22日,王老吉(宜昌)创新产业基地揭牌暨投产仪式在湖北宜昌举行。继王老吉第一个集生产、科研和文化“三位一体”创新产业基地落户泰州后,王老吉再产能布局湖北宜昌,继续深化轻资产模式。有力得响应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产能模式上的创新突破,为社会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的模板。
产能再布局 王老吉宜昌基地首期产值达5亿
12月22日,王老吉(宜昌)创新产业基地揭牌暨投产仪式在宜昌举行,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吴长海等一行出席了仪式。
在仪式现场,王老吉(宜昌)生产基地、王老吉宜昌科研技术中心及王老吉宜昌凉茶博物馆相继揭牌及启动。王老吉继在泰州产能布局“三位一体的”的轻资产模式后,成功复制到湖北宜昌,王老吉宜昌创新产业基地首期设计年产凉茶700万件,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
据了解,华中地区是凉茶主销区之一,2015年整个华中凉茶品类市场规模接近60亿,其中湖北更是凉茶消费大省,市场容量近20亿。宜昌素有“三国故地”的美誉,是湖北省综合实力第二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随着王老吉(宜昌)创新产业基地的投产,必将进一步带动王老吉在华中区域的销量,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并为全国剑指7成市场份额奠定根基。
王老吉大健康(宜昌)科研技术中心揭牌
与此同时,王老吉(宜昌)科研技术中心将打造当地的科研转化平台,为进一步激发社会创业活力和热情,助力宜昌“六大千亿产业”战略部署发展。
王老吉(宜昌)凉茶博物馆启动
而作为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宜昌也拥有众多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推广经验,王老吉凉茶博物馆的落户,必将推动凉茶文化在湖北省的开枝散叶。据悉,即将启动的王老吉(宜昌)凉茶博物馆将是王老吉在全国的第五个凉茶博物馆,未来王老吉计划在全球建立56个凉茶博物馆。
据悉,王老吉产能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单纯性的产能合作,即分布在全国的OEM工厂;二是自建生产基地,如王老吉雅安生产基地,以及即将动工的梅州原液提取基地和南沙生产基地;三就是生产、科研、文化的“三位一体”紧密型合作模式。
王老吉(宜昌)产业基地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采用了王老吉首创的“三位一体”产能创新模式,融通产业链,形成资源互补。而且王老吉宜昌科研基地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发展引擎,打造平台转化科研成果,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
王老吉全面提速“十三五”放眼全球
王老吉宜昌创新产业基地是王老吉华中地区的核心动能区,基地既顺应了王老吉市场增长的需求,也与其他区域的布局形成协同效应,加速王老吉全国以及全球化的产业布局。
今年4月,王老吉雅安生产基地一期全面量产,依傍华西“一带一路”地缘优势,占据西南核心市场;在华北,王老吉北方总部依托首都的政治、经济等中心地位以及国际交流的窗口作用,多层面推进品牌发展;在华东,王老吉泰州创新产业基地成功落户,首创“三位一体”产业创新模式夯实东部市场;在华南,王老吉南方总部率先落户广州南沙自贸区,正在规划的南沙“旗舰”基地以及客都梅州生产基地,将借助“海丝之路”,扩充产能行销世界。
随着华中地区王老吉宜昌创新产业基地的揭牌与投产,纵贯南北、横连东西的核心产能布局构建完成,并且随着各版区产能建设的持续强化、“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便利,产能辐射影响全球。至此,百年民族品牌王老吉拉开了“十三五”战略发展的雄心序幕。
就在12月,王老吉母公司增资83亿过会,马云将入股5亿元,王老吉将获得24亿元增资,并且在“红罐装潢案”、“怕上火案”等法律维权案中获得15连胜。随着中医药立法和屠呦呦院士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中医药在全世界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代。王老吉在日前也进行了尼日利亚市场签约,已然迎来了2016年的“开门红”。“十三五”将至,王老吉将以凉茶王者身份继续引领中国凉茶行业增长,并将中国独有的饮料品类推广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