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贺勇、余荣华)“量水发展,生态优先”,水资源紧缺的首都,将以更大力度实施农业节水。北京市今天发布调整农业结构的节水目标:到2020年,农业用新水从2013年的7亿立方米左右下降到5亿立方米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市提出,调整农业结构要以节水富民、提质增效为目标,调出新方式、调成高效率、调到可持续,着力构建与首都功能定位相一致、与二三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衔接的农业产业结构。到2020年,保障菜篮子方面,将深化区域合作,建立紧密型的“菜篮子”生产外埠基地;发展现代种业方面,将重点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四大种业,打造种业创新、交流交易和企业聚集中心;生态建设方面,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要由目前的24.5%提高到30%以上。
据统计,农业用新水7亿立方米占北京全市总用水量的1/4左右。农业如何节水?北京市的路线图是“调粮、保菜、做精畜牧水产业”,将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区确定为重点控制区域。据了解,目前确定的控制区域面积3113平方公里,每年地下水位下降超过1米,最低埋深水位达到45米以上,主要分布在怀柔、平谷、顺义、大兴和通州等区县。在该区域内将逐步有序退出小麦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采用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休耕则休耕的方式恢复水源涵养功能;暂时不能退出的,发展旱作农业或种植生态作物;不再新增加菜田,已有菜田在采取严格节水措施的前提下予以保留;规模畜禽养殖场实现节水、循环、健康养殖,未达到规模生产的散户养殖有序退出。
为实现下降2亿立方米目标,需要“地下水管起来、雨洪水蓄起来、再生水用起来”。北京市将加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大田采用喷灌,设施作物、果树采用滴灌、微喷及小管出流等高效节水设施,实现高效灌溉设施全覆盖;全面推广农艺节水技术,推广菜田高效精量节水、旱作农业节水、大田作物节水、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强化灌溉用水标准管理,针对不同作物、不同耕作方式,制定节水的精细化标准,强化收费管理,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林地、绿地、农村生态环境用水,将以雨洪水、再生水为主,林木品种选择标准要充分考虑林地成林后年蒸腾蒸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