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路
用人成死结 增长需转变
为全球买家提供采购信息的B2B媒体公司环球资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针对239家中国供应商的调研中,64%的受访供应商表示,即使员工薪酬上升,他们仍需续聘人手。
在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提高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们还在寻求别的方法,而非仅仅是涨工资。
奥康瓯北制造中心总经理郭勇认为,这种现状将直接倒逼企业加快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来消化成本。“让熟练工再提高效率是不现实的事,那么剩下的唯一一条路就是更新设备”。
郭勇表示,一台电脑花样机一天的工作效率也相当于十几个工人。今年年中,他还去了江西、四川等省份实地考察,发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正在兴起。很多从沿海地区返乡的熟练工人开办了针车生产线、车包生产线等专业化、单一化的工厂,有的甚至一年产值达到千万元。“可能未来我们也会将生产的环节拆分开来,部分或者全部外包出去”。
-记者手记
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
刘映花
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是否已经终结?对此,学界意见并不统一。然而,看看我们身边的变化就会发现,这一问题早已不是学术之争。
自2004年开始,中国以低端制造业为代表的工资水平已经进入了上升的快车道。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停顿了一年后,2010年春节前后,形势出现了“大逆转”,工厂接了单却雇不到人,提高最低工资又被提起。
今年年初至今,工资上涨一再加速,各省的最低工资已经平均上调了15%-20%。
30年来,中国的“世界工厂”奇迹,除了受惠于开放的政策、丰富的自然和土地资源外,更得益于充沛、年轻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世界上首屈一指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大军,让“中国制造”以其价廉物美横扫世界。
曾有统计,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仅仅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1/4强。
但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遭遇了挑战。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年轻工人越来越少、流动性越来越弱,这可能继续促使薪水上涨。
同时,内需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国民的购买力,而大多数人购买力的提高必然来自收入的提高。中国也许需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寻找新的位置。
在这方面,企业主和人事经理们往往比经济学家有着更加笃定的判断。
记者采访的老板们几乎一致认为,坐享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劳动力成本上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们也并非认为这就意味着“世界末日”。有实力的台资企业开始加快像中西部迁移的脚步,他们将带动当地还不甚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大部分内地企业则试图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消化成本,尽管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暂时加大设备投入,而非把利润在压价竞争中都贡献给外国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