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阿胶的生产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2500多年的生产过程中,经数代医学家、药物学家的潜心研究和制胶技工的反复实践,不断舍其糟粕,取其精华,先后经过多次改革,生产工艺日臻完美。就如同古代阿胶最初并非以驴皮为原料那样,阿胶的炼成,也有古今之别。
阿胶的古法修治
阿胶的炮制方法,见于古代文献之中的计有30种之多,其中汉代1种,南北朝时期1种,唐代4种,宋代11种,元代3种,明代和清代各5种。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中已有阿胶炙用的记载;唐代除炙法外,有熬、蛤粉炒、炒成米子、炙捣末等方法;宋代新增了判碎、微炒、炒黄、炒焦、麸炒、糯米炒、面炒、水浸蒸、洗、切、蚌粉炒等诸多方法;元代出现了炮、草灰炒、生用之法;明代增添了酥炒、拌粉炒、米醋熬、酒炖化、猪脂浸蛤粉等较为新颖的方法;清代在沿用前代部分方法的基础上,发明了酒蜜同制、童便炒、土炒、醋炖化、蒲黄炒等方法。
历史上唯一记载相对严谨细致的,是李时珍的同时代人卢之颐,他在自己的著作《本草乘雅半偈》中说道:“煮法必以乌驴皮,刮净去毛,急流水中浸七日。入瓷锅内,渐增阿井水,煮三日夜则皮化。滤清,再煮黏稠,贮盆中乃成尔。冬日易干,其色深绿且明燥、轻脆。味淡而甘。亦须陈久方堪入药。”
明人刘述金的记述略有详实色彩:“大锅七口,乌驴皮用牡者。皮入水已化,则每日递减一口,聚其融化之极者,止得一口,然后搭于架上,任其顺下而不断,凡四昼夜,胶乃成。”
清代乾隆时江苏常熟人王应奎在《御南随笔•续笔二》中又对部分细节进行了补充:“火用桑柴,三昼夜始成。以麻油收者,其色微绿, 以鹿胶收者,其色微紫。并光亮如镜,味甘成,无皮臭。其真者如是止矣,他说皆妄。”
贡禧堂:传统熬胶与现代工艺的完美融合
当然,这些古籍里面所记载的阿胶制作方法,仅仅是概述而已。到了近现代,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引进,使得阿胶生产的某些流程得以简化,炮制工艺朝着更高更专的方向发展,现代阿胶企业的炮制方法显得更为严格和精细了——既保留了文献典籍中记载的精髓环节,又提高了生产效率。那么,阿胶到底是怎么样炼成的呢?让我们走进东阿贡禧堂,看看阿胶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贡禧堂GMP车间,阿胶存放区)
贡禧堂品牌的持有者是“东方阿胶”,2013年底成功上市,有“阿胶民企第一股”之美誉。贡禧堂一直致力于传统熬胶技艺与现代工艺的完美融合,作为生产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其十万级的GMP车间为“传统与现代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业界做出了良好的典范。在贡禧堂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下,我们得以了解到从搜集原料(黑驴皮)到包装出厂的整个过程。
前期准备:选皮、选水有讲究
真正的好阿胶,除了精良的熬胶工艺,还有两个充分必要条件:一是纯正的驴皮,二是东阿地下水。
首先从驴皮的挑选上,贡禧堂就下了相当大的功夫。纯正的驴皮确保了驴皮中的胶质与杂质易于分离,胶质纯正、色如琥珀,且有助于人体吸收营养成分。其次,贡禧堂炼胶所需的东阿地下水得天独厚,它是太行山、泰山两山脉交汇的地下潜流,相对密度1.0038,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熬制阿胶及动物药胶最理想的电解质。
(贡禧堂工作人员在收驴皮)
(驴皮浸泡)
纯正驴皮和东阿地下水准备好之后,接着就是泡皮、刮毛、切皮、洗皮。洗皮完毕,再到焯皮。焯皮,就是用热水烫一下,把皮上的杂质排放掉。前期准备和处理已经完成,下一步就是贡禧堂炼胶的关键工序了。
关键工序:熬(挂珠,砸油;吊猴,发泡,醒酒,挂旗)
熬胶首先从化皮开始,把经过焯皮除掉皮上杂质的驴皮放在蒸球里,就开始化皮了。在化皮过程中,历经第一次胶汁,第二次胶汁,第三次胶汁这三个阶段。紧接着对胶汁进行过滤、蒸发、然后提沫。
(焯皮、化皮)
提沫,即把熬胶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沫撇出来——就像我们在家里炖排骨时,要不断地把白沫撇出来一样;当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便兑入适量的生水,胶液稀释后用武火至沸,再用文火缓缓加热,这样胶液内轻浮及细微的杂质便与水中的金属离子结合成比重较小的络合物悬浮于液面,由锅边向中央聚集。等上浮的杂质聚于锅中央时,用打沫瓢和打沫刀将此上浮物取出。所以这一操作过程也称为打沫。
提沫之后,再过滤一次,然后就开始浓缩了。待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后,用胶铲挑起,胶液呈连珠状流下,这种现象称之为“挂珠”。此时胶液流动的速度很慢,可根据胶液流下的速度快慢,判断含水量。
(浓缩)
“砸油”是指胶液中加入植物油后,将胶液与油类进行混匀的过程。即胶液中加入油类后,用出胶勺将加入油类的胶液舀起,再用力将其砸入锅中与锅中胶液混合,使加入的油类均匀地分布在胶液中。
(挂旗)
此时,胶液已浓缩至一定程度,用胶铲挑起,胶液则悬吊于胶铲上形如猴状,称之为“吊猴”。辅料加完后,文火加热一段时间,在胶液表面将鼓起较大的气泡,如馒头状,俗称“发泡”, 又叫发锅。这之后就是“醒酒”,阿胶成糊状,褐色,跟熬好的红糖稀样子差不多。再用胶铲挑起,若胶液悬吊于胶铲上形如旗状,则称为“挂旗”。
这时,要对胶液进行检验。贡禧堂通过各种检验手段,比如用完善的现代氨基酸分析方法包,来判断胶液的成分,与此同时,还收集整个熬制过程中生产设备的反馈信息,为进一步简化生产流程和提高胶液品质提供了完备的数据支持。
后续工序:当阿胶终于炼成
(晾胶1)
胶液通过检验之后,就进入胶凝、凝胶的阶段了,也就是把阿胶做成块状,然后修边、切片。切成胶片后,置于晾胶室内,放在晾胶专用的木板床上。晾胶,实际上是一个水分蒸发、胶块整形的过程。
(晾胶2)
开片后的小胶块,阴晾数日后,整齐装入木箱内密闭闷之,这个过程称之为闷胶,又叫 “伏胶”或“瓦胶”。这么做的目的,是使胶片内部的水分向外扩散,以缩小胶片内外的水分差,也可起到整形的作用。在闷胶过程中,还应不断地倒箱、立箱。两三天后将胶片取出,然后晾干。此外,还可使用微波干燥。
(擦胶)
闷胶、晾干之后,还需经过最后一道检验程序,才能收干胶,并进入最后的擦胶、印字工序。擦胶的目的,是除去在晾制过程中,胶块表面上形成的油皮及污垢等污染物等,达到洁净胶块的目的;同时,通过此操作将胶块六面擦至光亮,且显现出直而明显的粗布纹理,保持传统阿胶特色。
(印字)
将擦好的胶块,按工序控制标准进行质量验收,合格者,用印字工具,在检验合格的胶块上面印上规定的字样。
(包装)
再之后,就是塑封、包装、成品入库,流通到市场上。我们今天吃的阿胶,看似简单的一小块,其实,它是这样一步步严格地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