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界人物>人物传记>

大东南实际控制人黄水寿家族30亿财富史(2)

来源:理财周报(广州) 时间:2008-04-28 16:35:25
制定了国家《聚丙烯薄膜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在行业内树立了自己的话语权。

卧底交易会培养客户

跟第一代创业者一样,黄水寿早年不光抓生产和管理,更要一门心思为产品打开销路。因为在起步阶段,全国各地厂家的产品大抵都差不多,全靠营销抢占客户。有媒体曾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纺织品进出口交易会在杭州举行,办厂刚有点起色的黄水寿很想借这样的机会,与国内外客户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但会议规格很高,参加会议的几乎都是大型进出口公司的老总,黄水寿这个来自农村的乡镇企业家,连交易会的门都进不去。

但被挡在门外的黄水寿并未泄气。借助一位进出口公司朋友的帮忙,黄水寿总算混进会场,并假装自己是会务组的服务员,一边帮客户登记,一边陪客人参观,一天下来没白忙活,他愣是把接触到的参会人员的名单全记了下来。

恰逢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的一位副总在会场身体不舒服,黄水寿看到后,热心地陪这位老总去看病。后来对方知道了黄水寿的真实身份,大为感动,回北京后,没多久就与黄水寿建立了业务联系。

黄水寿做了5天卧底,就此培养了大批进出口公司的人脉基础。据说此后大东南同许多用户建立的长期业务关系,大多缘自这次交易会。

技术改造不遗余力

塑料薄膜虽然是个小商品,但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尤其市场趋于饱和后,技改的投入,就成了决定因素。黄水寿在这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1996年,已经组建大东南集团公司的黄水寿决定投资2亿元开发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当时的2亿元,超过了集团的整个家底。

黄水寿请了厂里的20多位高级科技顾问进行论证。专家提出,采用更优的设备,原定的年产量6000吨可以扩大到1万吨,规模效益能比以往提高很多,对公司长期发展有利。黄水寿当即拍板实施。

1998年10月,生产线试运行,次年正式投产。仅仅2年左右时间,黄水寿就收回了当初2亿元的投资。

从1987年引进第一台价值10万美元的机器开始,20年来,大东南进行近30次技术改造,累计投入资金数十亿元,如今公司里拥有一批德国布鲁克纳、日本三菱重工等国际一流设备。

不过技改投入也造成了公司的资金紧张。大东南这些年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及技改项目的投入,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的支持,导致公司资产负债率偏高,去年年底的资产负债率(合并)已经达到69.31%。

因此,大东南本次发行新股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归还银行借款,总额计36585万元。

(本文来源:理财周报 )

作者:陶喜年  责任编辑:admi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热点图片新闻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