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真地说:请你把共享单车领域的企业排一排。品牌知名度谁更强一点?用户基数谁更大一点?团队人才储备谁更优?政府关系谁有点基础?扩张城市谁数目基数打得比较牢?拥有车辆总数谁多?资金融资金额谁现金流更好?国际市场探索谁稍微领先?对供应链条的把握谁更强?
每问一个问题,他都停顿一会,等待回答。
最后,他说,我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没有明显劣势,综合优势不比人差,凭什么认为我会输?
“别人能抄我,我却没法抄别人”
2016年进入到下半年,共享单车领域进入了第一轮“井喷”时期。不仅仅是摩拜,ofo、小蓝、优拜、骑呗等数十个企业都在积极争抢这同一池“春水”。网友惊叹,为了区别不同的单车,“颜色都不够用了”。
所谓资本寒冬,在共享单车领域如同谎言,各家投资机构“杀红了眼”。
最抢眼的就是摩拜和ofo。
来自网络的数据,ofo已经完成6轮融资,从900万元人民币上涨到1.3亿美元。在未来的新一轮融资中,ofo的目标是1.5亿美金。摩拜完成D轮融资,从A轮的数百万美元到累积融资超过3亿美元。
王晓峰不喜欢回应这种比较。市场却很喜欢。作为共享单车领域的“两大玩家”,摩拜和ofo时常并列出现在媒体上。
投资人们也没有放过放话的机会:去年九月,ofo的投资人之一,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朱啸虎在朋友圈中表示,ofo和摩拜的战争将在90天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