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一般金铺的黄金成色都是99%,即九九金,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郑裕彤决定首创推出四条九(即含金量99.99%)足金,较三条九金(即99.9%)含金量更高。这个方法虽然立即使得顾客盈门,可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每卖出一两金,都要亏几十块,很多人都反对这么做。但郑裕彤认为这时候挂牌子比赚银子重要,其中差价的几十万权当做了广告,而买家的口碑是金铺这个行当千金难换的。
短短两年,四条九金就靠金不“煲水”口口相传,赢得了可观的市场占有率。郑裕彤一鼓作气,在1960年将珠宝行改成“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成为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
组建公司后,郑裕彤将一部分股份派分给公司元老,将公司的效益和职工的利益直接挂钩。在股权激励的效用下,当年公司的盈利就达到了500万港元。这种“人情味”也成了周大福的企业文化,迄今为止,周大福从来没炒过人。
郑裕彤的珠宝帝国周大福
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女人们已经开始关注钻石,郑裕彤也开始关注钻石后面的事。当年唯一拥有De Beers(戴比尔斯)钻石入口牌照的就只有廖桂昌,其他人无法经营。为了取得这张牌照,郑裕彤索性在1964年到南非买下一间有De Beers牌照的公司,此后又购得了多张De Beers牌照。
1973年,周大福已经成了香港最大的钻石商,从此周大福黄金、钻石 “通吃”,高峰期更包揽了全港钻石入口量的三成,郑裕彤成了港岛著名的“珠宝大王”。
香港的市场毕竟比较小,1988年,周大福开始试水中国内地。在郑裕彤看来,每50万人口就可以开一家分店。也就是说,中国13亿人口,保守估计可以支撑2600家店。
“这可是一个不能松懈的过程,要知道,培养2000多个店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大福珠宝董事、中国区总经理陈世昌说。
瞄准这个目标,到2011年,周大福已经开了1506家店,其中内地有1417家。但这个数字显然没有让郑裕彤满意,因为内地一半以上的城市,还没有周大福的零售店。
周大福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在大中华地区的零售销售点将超过2000家,这意味着每年周大福都将会增加200家店面。
要想开店快,就得有钱;要想有钱,就得上市。
2010年开始,周大福一边把加盟店的比例从20%上调到35%,一边开始了大手笔的资本市场运作。
“鲨胆彤”贱卖周大福?
其实,这些年周大福从未停止借助资本市场跑马圈地的脚步。
2008年10月10日,媒体报道称周大福将收购豪华腕表生产经销商宜进利(集团)有限公司的部分资产。2011年2月,上海实业控股(行情,资讯,评论)有限公司称,同意作价40亿港元向周大福出售所持上海四季酒店77%的股权和上海两处地块90%的权益。同年3月14日,中国平安(行情,资讯,评论)保险表示计划作价194.5亿港元向香港大亨郑裕彤控股的周大福代理人有限公司出售3.44%的股权,以每股71.50港元的价格向周大福代理人有限公司发售2.72亿股新H股……
周大福的一笔笔资本买卖,使得郑裕彤被别人说成是“鲨胆彤”,是靠投机才做成大事的。郑裕彤却说:“投资与投机是有本质区别的,只有买空卖空才完全属于投机的做法。所以凡事不要过头,不要博尽。”
只不过之前周大福参与的资本投资,基本上都是“卖别人”,这次却是“卖自己”。作为郑裕彤家族中最赚钱的生意,周大福一直没有上市。
郑裕彤选择这个时机在周大福上市时再“投机”一把,也有其不得不快步急走的行业和市场背景。
中国珠宝首饰行业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11年的市场零售规模在2010年2500亿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行业人士估计,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珠宝消费市场。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不进则退。
更加重要的是,金价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20多年的低迷,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爆发性大牛市。从十几岁就开始做黄金买卖的郑裕彤,比任何人都理解这波大行情中蕴含着多少能量。
“鲨胆彤”在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把周大福推上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首日,股价即以下跌8%破发,这还是在之前IPO定价较低的情况下。现场的记者观察到郑家纯略显不悦,郑表示“上市是心愿,不计较股价高低”。
郑裕彤长子 新世界发展主席郑家纯
不过,以2012年预测市盈率计算,周大福珠宝的市盈率仍达到23倍,同属珠宝行业的六福集团(行情,资讯,评论) 、周生生(行情,资讯,评论)和谢瑞麟(行情,资讯,评论),市盈率则在6至15倍之间。
低买高卖的商界高手
周大福的上市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也有不少人表示对其并不看好:黄金珠宝业并非朝阳行业,很难有爆发性增长。如果金价下跌,投资者就可能放弃黄金。
郑裕彤自然理解其中的道理。“所有行业的兴衰都是有周期性的,在低潮时购进,总不会错到哪里去。”这里郑裕彤说的是他的另一大产业——地产。
郑裕彤不仅擅长在金价最高的时候,让金铺上市,更擅长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大笔投资。
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受内地“文革”的影响发生动乱,许多富人都将土地、房产低价抛售,而当时具有眼光和魄力乘机收购的人,后来都成了超级富豪,郑裕彤就是其中一个,1968年,郑裕彤购置的地产最多。
在香港这个土地资源向来稀缺的城市,地产成为了这个弹丸之地最大的财富来源。既然已经拥有了珠宝店,最好也拥有珠宝店所在的那栋大楼吧。
1970年,郑裕彤与何善衡、郭得胜等人成立了“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并占57%的股权做了大股东,全面向地产进军。1982年,在香港建成全世界超一流的豪华建筑——新世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