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风险犹存,但企业介入民营医院的热情不减,且在以独一味为代表的民营医院收购战中,公司都有清晰的介入标准。
现有的医院投资有三类:各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地级和县级医院、市场化的民营专科或高端医院。目前投资后运营比较成功的,还是高端医院和专科医院,可以做连锁,同时毛利率也高。因而可以看到目前上市公司投资的医院大部分存在规模不大、民营性质、专科特色、拥有稳定盈利能力等特点。因为综合医院涉及的专家队伍、科室设置等比较复杂,还需要与公立三甲医院直接竞争,而区域性专科医院运营起来相对简单,这种做法显然更加省心,风险也比较小。
比如华平投资的美中宜和,是针对高端人群的妇产医院,其2013年产科、儿科和妇科三大领域营业额超过3亿元,营业业绩同比增长50%。美中宜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胡澜表示,在北京的高端产科市场中,美中宜和一家已经分到了50%的市场,累积新生儿超过1万名。再比如广药集团,其针对医疗机构的大手笔投资将着眼于投资中高端医疗服务市场。或者选择大型综合医院,或者投资高档专科医院,而不会在基础医疗服务上竞争。
其次在管理和人才方面,独一味称公司正在组建自己的医院管理团队,使用了第三方委托管理的模式。未来将接手管理收购的医院,并多方向寻找行业专家充实实力。而美中宜和在扩张中可能会借鉴目前在北京市场的模式,即与北京儿童医院等相关公立三甲医院合作,聘请优秀医生兼职的形式,弥补快速发展过程中最急需的优质医生资源问题。
全国抢投赚钱之道:囤地
一般来说,医院利润并没有制药业高,且民营医院更是大多处于亏损的经营状态,那么为何众多企业,特别是制药企业前仆后继地将大把资金投入高风险的医疗机构?对此,有药企将之解释为布局全产业链的需要,通过收购可以打通下游产业链,如果产品已经进入了医保目录,自己的医院就可以多采用自己的产品。不过对于这样的理由,多位业内告诉记者,投资医院回报周期长、盈利难,药企看似为延伸产业链实则圈地。
分析师高平告诉记者,他接触的投资民营医院的公司都知道,投资医院不赚钱,赚钱之道在于低价购地。 “公立医院集聚的优势远超民营医院,基药的利好分到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分不到;公立医院定位为非盈利性医院,国家财政拨款,不必上税;民营医院多数定位为盈利性,税款占到营业额的30%,是赢利的50%以上,税收压力太大;公立医院完全不用打广告,民营医院每年花在广告上的钱不下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种种看来,公立医院太强势,民营医院的生存空间太有限。因此单纯从医药费用、床位数来看,投资医院要收回成本,估计要5-8年,因此企业投资很大可能是为了圈地,因为医院用地很便宜。今后土地升值,成本回收时间可以至少缩短一大半。 ”他同时表示,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收购的行为讲全产业链、大健康的故事,从而提振股价。
当然,资本收购也不排除其它动因。比如贵州百灵,因一项在研药品“糖宁通络胶囊”即将实施申报医疗机构制剂且申报主体必须是现有医疗机构,其计划收购天源医院。天源医院充当了贵州百灵的“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