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不应是纯粹的福利,而应是准公共品。”郭竞成认为,居家养老长期来看是需要由养老企业承担的,虽然主要应由政府来购买服务、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但个人也要适当买单,最终成为一种产业。郭竞成解释道,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属性决定了该行业是微利行业的性质,因此,政府购买服务是这些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但同时,养老企业相比政府能够提供更专业的服务而且也可以从中寻找到利润空间,所以政府只需要加以鼓励、引导,并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经营空间。
具体而言,党俊武建议,社会专业的养老服务公司在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经验和体系之后,应根据当地的情况研究调整定位,“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和半失能、失能老人所需服务肯定不同,企业应以半失能、失能老人作为主要照护对象,针对其身体状况提供清晰的服务分类,比如针对糖尿病、心脏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等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让家人和老人都能感受到企业足够的专业度”。党俊武称,如果我国的医院有足够的人力、精力在老人出院后为其提供入户照护服务,家人肯定将其当做正规的、有需要的医疗服务对待,相信不论多少钱,大多数子女还是愿意消费的。因此,企业的经营目标应是替代医院的角色,为老人提供这一服务,让人产生等同于医院服务的信任感。
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副院长朱林同样认为,国内外在社会福利体制、家庭观念以及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国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和评估标准引入中国之后必须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此外,张雪梅介绍说,目前日本养老服务机构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前,会确定好合作的医院和药店,如果有些老人所需提供服务专业化程度较高,医生、药房工作人员会定期与照护人员一同巡诊,既能及时为护理师提出照护方案的修改建议,又可提高老人的信任度。针对中国国内的具体情况,张雪梅建议,政府可以将目前只起到日常开药、简单身体检查作用的社区医院利用起来,派社区医院中部分工作任务不重的医生、护士、药剂师轮班与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共同入户,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业内人士对于居家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有着各种各样的建议与展望,相同的是,他们中没有人怀疑这个市场的潜力与价值。甚至有预测称,经过未来十年的爬升,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将达到峰值,迎来更广阔的市场。
李昂说,通过大量的入户服务,服务站也开始逐渐转变着服务模式,希望能够更接地气,更适合附近小区的居民。
小小的变化也值得期待,因为居家养老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已由此出发。
记者手记
微笑团队
用微笑面对一切,是北京商报记者接触北下关服务中心团队后对他们最深刻的印象。
坚信着居家养老服务在中国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每天早上9时多,北下关服务中心里,每位员工都带着轻松的微笑面对着并不轻松的工作任务。不难发现,大家多少都对居家养老服务带着一些理想化的期盼。
外表俊朗、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的李昂,聊起他的工作与事业也总带着一丝理想主义色彩,但正因为这样,李昂的热情无时无刻不感染着一同工作的所有人。李昂一边安排着当日的入户服务工作,一边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原本打算在美国攻读完博士就留在当地工作的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现在会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做店长,“毕业后如果留在美国,我会顺理成章地进入当地较大的公司做药物研发,年薪至少在5万-10万美元左右,就算选择回国从事类似工作,工资也基本能够维持这一水平”。
虽然李昂并没有把收入视为目前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但他也认为居家养老并非单纯的公益事业,而是有着其潜在的市场价值。“一旦模式逐渐改善、成熟,更多的消费者将养成为居家养老服务付费的消费习惯。”李昂相信不仅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能够实现,也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可观、体面的收入,谈起这些,他的嘴角又不自觉地露出了一丝满含信心的微笑。
其实,不仅李昂,这支服务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着如此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每天八九个小时,每周六天,就算工作再繁忙、再困难,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位慈爱嘉员工脸上都始终洋溢着笑意,从内心深处憧憬着居家养老事业未来能为社会和他们自己创造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