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又来了。
距离发生在2008年9月的全国性的三聚氰胺事件一年有余,中国乳业已经全面复苏。由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乳品产量累计高达1423万吨,同比增长3.42%,乳业产品销售率整体超过95%,行业景气指数为95.5点,距离最高点仅差4.5点。
然而,新年伊始,三聚氰胺又成不速之客。2009年最后一天,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信息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
在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熊猫乳品生产的“熊猫可宝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的最高含量达到619.00毫克/公斤,仅次于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
目前,熊猫乳品的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已被吊销;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及副总经理等3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起诉。(国际金融报)
三聚氰胺的幽灵飘荡在神州大地:在熊猫奶业事件发生前20多天前,位于陕西的金桥乳业有限公司也被查出5.25吨问题奶粉,其中11袋275公斤奶粉三聚氰胺超标。
依然有瞒报
记者了解到,此次问题依然出现在奶源上,而且可能是使用了当年的遗留有毒奶源。业内专家王丁棉介绍,一批当时处于生产与终端之间的中间领域的问题奶粉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监管,这令人对此次事态的范围是否会进一步扩大抱有疑虑。
据本报记者了解,对于上海熊猫乳品问题的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但在之后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对公众“保密”状态。
违法变超标?
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有关部门匆忙发布了一个三聚氰胺的允许含量标准,这个标准允许每公斤奶粉中含有1~2.5毫克三聚氰胺。如此,三聚氰胺就从一个不允许添加的化工原料,变成了允许在奶粉中存在的检出成分。
遗憾的是,我们迄今仍不知道有关“专家”确定这个允许值的依据是什么?一种解释说三聚氰胺通过包装材料等也能对奶粉造成污染,因此制定一个允许值是合理的。这种解释的逻辑是:三聚氰胺对食品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允许它在食品中存在。
按此逻辑,那么添加苏丹红、抗生素、瘦肉精也有可能是被允许的,只要吃一次吃不死人就行。也就是说,我们要明正言顺的吃毒药。想想牛奶和奶粉的主要消费者为老人、孩子、母亲和孕妇,这种规定令人担忧。
一切都得靠自己
这么重要的消息,至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没有任何相关信息批露。企业失德是因为逐利的资本本质,我们很难要求企业自律和发善心,三鹿可以扔下30万结石宝宝金蝉脱壳,其他的企业也不可能会主动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