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消费比办卡消费贵出数倍,消费者被迫选择办理预付费卡;办卡后服务质量下降,消费者却不能退卡而被商家套牢;更有甚者,无良商家圈钱后卷款走人,类似的预付费卡消费陷阱多年未绝。
国家工商总局曾发布消息称,“预付款消费陷阱多”已成为近两三年消费者投诉十大热点之一。目前为止,虽然上海美容美发行业采用企业预付保证金模式;北京一些区县由工商行政管理局推出专项监管平台;一些地区的行业协会推出行业自律组织,但全国性的统一监管平台尚未建立,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也频频发生。
无奈型 现金消费太贵
陆琪是上海某广告公司的职员,她经常要去做头发。陆琪每三个月要去烫个头发,一般是1000元到2000元。但是,如果办张卡的话,可以打五折,那一次就要便宜500元到1000元。
“虽然说要一次性交3000元,但是因为我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用起来还是比较快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因为我已经连续两年在那家美容美发店消费,所以对他们的经营状况比较了解,已经建立起信任。另外就是持卡用户在预约上更加方便,这样我可以减少等待的时间。”陆琪告诉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财商》记者。
虽然办卡消费给陆琪带来过一些方便:“不过,如果是现金消费合理的话,我也不会考虑到办卡。但是,同一家店的现金消费比办卡消费要贵50%~70%,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选择办卡。”
陆琪还讲述了一个4年前在上海永琪美容美发连锁办卡的故事:“有次我和男朋友到永琪剪头发,店员劝我办卡,我说下次吧,这次没带钱。这时柜台里的小伙子,激动得差点要爬出柜台,‘要不这样,小姐回去拿,先生在这等;或者,我们带人去你们家拿,顺便带上POS机,你们就不要来回跑了。’我当时就给吓走了。”
有财支招
现金消费价格过高,使得大多数消费者不得不办理预付费卡;而部分企业生拉硬拽蛊惑消费者办卡,有强制消费之嫌。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赵皎黎建议消费者理性消费。“买卡不要买时间过长的,虽然时间越长越便宜 ,但风险很大。一旦产生损失,则损失部分远远大于能享受到的优惠。消费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消费习惯和次数,尽量选择时间较短的预付费卡。”
变质型 服务变得更差
“顾客办卡都是冲着优惠去的,但实际上顾客享受到的优惠远没有商家声称的那么高。”美发店员工阿龙对记者说,顾客在进入美发店后,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问你有没有卡,有卡和没卡报出来的价格是不一样的。阿龙曾在一家美发店内接待两名顾客做同样的发型,其中一名有一张3.8折的卡,另一名则没有卡,但事实上两人最后的消费金额只相差了8元。
另外,美发店还经常性地推出“新客户体验活动”,对无卡用户实行3到5折优惠,使得无卡用户和持卡用户的实际消费额差距不大。
而随着近年来预付费卡消费投诉逐渐增加,用户满意度不断下降,这种模式是否有利于商家提高服务质量也引起一些企业的思考。一家地处上海新天地的高端瑜伽会所负责人告诉记者:“拿瑜伽会所来说,高端瑜伽老师的薪酬非常高,有的会所在办卡时期,往往承诺客人将会由某某名师授课,在用户办卡后,缴纳大量学费给商家。钱已经到手的商家改善服务的动力自然不足,不久之后就换成了薪酬更加低的老师。但是消费者的钱却已经套牢了。”
“我们没有采用预付费卡的模式,让消费者事先存入大量现金,因为这种模式并没有得到用户的青睐。客人可以上一次课付一次费用,这样会更有安全感。”该瑜伽会所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有财支招
在办理预付费卡时,千万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最好签订书面合同,就服务项目、服务价格、服务标准、服务时间等做出明确的书面规定。同时,消费者一定要妥善保管消费凭证,一旦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要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申诉。
另外,不少消费卡会注明“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冬认为这只是一个格式条款,法律上并不一定认可此类条款。 “如果双方对某一条款有不同解释,一般应按照对格式条款制定者(商家)不利而对消费者有利的解释来界定。如果有些条款排除了消费者主要权利、减轻了经营者的责任,则会被认定为无效的格式条款。”
“倒霉”型 退卡难
5年前,上海市民杨女士办了一张“文峰”美容美发店的5折会员卡。使用了一年半后,原位于博山东路上的这家门店就关门了。当时杨女士的卡里还剩下不到500元,杨女士回忆说,自己曾与总部交涉要求退卡,但对方总以该门店是加盟店为由,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
办卡两年后,杨女士无意中看到栖山路1425号开了一家“文峰”,于是便进去使用会员卡。不料在结账时,店员却告知杨女士“加盟店的卡不能在直营店使用”,在销售人员的劝说下,杨女士又重新办了一张3.8折的会员卡,充值1500元,店方这才“宣布”旧卡余额有效。
这种情况在上海多家美容美发店都有发生。永琪美容美发总部告诉记者,一旦在永琪办卡,原则上不允许退款;如果是遇到特殊情况,消费者需找办卡店申请退卡;再由办卡门店店长向总店申请。
但是记者在永琪多家门店了解到,他们并不办理退卡,消费者只能选择将卡转让给其他人。
永琪总部表示,消费者可以将卡内余额全部用完后弃卡。大多数门店却表示,当卡内不足固定额度时不能再消费。
有财支招
如果一定要办卡消费,选择在哪里办卡比权益受损后退卡更为重要。一名消费者对记者说:“如果我已经习惯一家商店,而它要求用预付费卡消费,这种情况下我肯定办卡。降低风险的最好办法是,办卡前先在店内消费多次,了解该店的服务和经营状况,选择可以信任的商家。”
受害型 老板跑了
徐嘉(化名)是复旦大学的博士生。一次惨痛教训让他下定决心再也不会办任何卡。2003年,徐嘉想要多学一门外语补充下知识,于是在复旦旁边的商业中心五角场找到一家培训机构,办了一张学习法语的卡,花了徐嘉800元钱,对于那时还是在校小本的徐嘉来说,是笔不大不小的费用。
“有一天我去上课,发现楼里突然一个人也没有了。我后来想想很可能是因为那年是非典,学员人数锐减,现金流不行了。”目前从事金融证券相关行业的徐嘉习惯性地分析起当时的情况。
后来也有不少人去报案,但是这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了。对于徐嘉来说,最大的教训就是,杜绝一切先埋单再服务的预付费消费。
有财支招
预付费卡最大的系统性风险就是老板卷款走人和企业倒闭破产。由于企业倒闭或者破产,消费者缴纳的预付费全部泡汤的案件屡见不鲜。对此,吴冬提醒:如果企业倒闭,虽然可能之前的合同上承诺“如果企业因为经营不善,那么预付费卡内金额按照消费时间折返现金返还”,但现实中根本无法执行。“如果企业真的破产,不能只清偿特定债权人的债务,企业必须用自有资产按比例向债权人清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