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副总回答,“我们的大坝是水泥面,弹性更大。而且埋得越深,抗震能力就越强”,并举了一个例子,唐山大地震时,某煤矿的工人们正在地下施工,当时死亡的人就很少。
据鲁后来咨询其他地质专家,这个解释被训斥为“无稽之谈”。
谁来协调这些争议?还有多少争议?西线工程何去何从?
事实 上,围绕西线工程的争议不光有来自外部的,还有来自内部的——据知情人士透露,黄委会内部就有人认为,在污水处理和节水、精耕严重滞后情况下,引水增水将扩大危害的负效应。
然而,在谈英武看来,这一切都很正常。
“根子出在穷上。西线工程大方向是对的,设计没有问题,国家也经过了严格审查。要相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光西线工程,他说,“东线、中线开工时,也是争论不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就好比三峡工程,最后全国人大投票时,还不是有800多张弃权、反对票嘛。”
与谈英武的洒脱相比,鲁家果则用五个字——“越来越模糊”——表达了自己对西线工程“计划没有变化快”的感受:“水利部2006年‘8·21成都会议’透露西线一二期工程合并,但我注意到,无论是80亿m3的还是90亿m3的方案,都没有为四川输水岷江留出空间啊!而且黄河公司所作的阶段成果报告,没有看到任何关于投资预算的说明。”
这让鲁家果们着实放心不下。
“用黄委会主任李国英的话说,西线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效益最大的调水工程。”对任何一个建设法人单位来说,鲁家果向记者表示,这样的一个“巨无霸”工程,都具有极大吸引力,“为保证项目论证及审查的全面、客观、公正,以及决策的民主化、科学性,建议参照三峡工程建设的立项程序”。
然而,争议背后尘埃远未到落定之时。
链接
水利界泰斗林一山的“治黄方略”
要让黄河中游的泥沙不下来,最好的办法还是以小流域治理为主,就地分散吃光喝尽黄河水沙资源,干流只起辅助作用。
在治黄的指导思想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种是让国家花钱来治黄,不断地伸手向国家要经费。另一种是想办法通过发展当地的生产和经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兴利治黄。这样国家花的钱有限,还能从根本上治黄。我们要研究的是这种办法。
如果光讲上游要为下游服务,中上游的老百姓就没有积极性了,治山治河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让当地的老百姓受益。否则你将一事无成,要不然就是不断地伸手向国家要钱,去填那些永远填不满的治标工程。
有一个具体的问题应该引起充分的讨论,这就是为什么黄河变成内陆河不好?!实际上,黄河具有改变成内陆河的条件。因为它的干流大部分处在分水岭上,向西可流水到新疆,向东可流水到大海。正因为如此,有人称黄河为中国的大水塔,在全国所有的河流里,黄河的这个特性和优点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恰恰是黄河的最伟大之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把巴颜喀拉山以南的水引到黄河来,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黄河干流的内陆灌溉和供水系统的作用,全面解决我国广大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
——摘自《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
林一山,1949年开始从事水利工作,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长兼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负责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建制)。出任过水利部副部长、顾问等职。21世纪经济报道 (C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