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搜索 |
|
|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7-21 14:27:25 来源:华西都市报 |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大 中 小】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 |
|
记者了解到,像王师傅这样的门卫,基本上都是物业公司雇佣的。他们大多数人除了每月四五百元的工资外,没有其他收入,单位也没有为他们办任何社会保险,他们的人身安全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C 社会学家
门卫不该受歧视社会保障应跟上
记者了解到,在成都至少有5到6万人从事小区门卫工作,他们的月工资基本上都只有四五百元,活重收入低,还常常受到各种伤害,忍受各种屈辱。
对此,四川大学社会学家陈昌文教授认为,“曾维根事件”所反映出来的不单单是压力过大引发的悲剧。首先,门卫作为物业公司一员,其承担的责任是代表公司的,个人无法承担小区失窃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赔偿。此外,由于现在的小区不同于以往的单位制,门卫群体工作从单纯“看门”变成了更多更复杂的事务,都需要精干的中年人或年轻人来担任,老年人显然不太适合。
门卫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工作也不应该被认为是低贱的卑微的,这就要求社会给这个群体一种价值的认同,消除等级差异,完善他们的各种保障和福利。
D 心理专家
门卫渴望理解住户多些宽容
成都市二医院心理专家罗秀华称,现在的门卫群体很多都是年纪较大的,他们因为收入低,工作单调枯燥,极易引发心理疾病,稍有不慎,就会做出极端之举。
罗秀华称,门卫承担为住户进出开门,看守小区财物以及其他一系列繁重事务,他们的付出和收入是远远不成比例的。小区门卫和住户是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关系,却常常因为门卫工作失误或者不能让住户满意,使双方处于对立。门卫渴望得到住户的理解与支持,如果住户能给他们多一些宽容之心,社会各界也能给他们足够的信心,相信小区会更加和谐,这样的悲剧也可以避免。
最新动态
昨晚7时记者接到消息,出于人道考虑,成龙物管公司决定给予曾大爷家人2万元资助。
2006年7月10日,郫县某电缆厂发生劫案,门卫69岁的李大爷和50岁的姜大爷被劫匪打伤,李大爷全身多处受伤,姜大爷左前臂被刺伤。
2006年6月某小区51岁门卫因业主不按规定停车,出言制止,却招来一顿拳打脚踢,造成腰椎受伤。
作为人,而不仅仅是门卫
文华
这些门卫最渴望的是什么?按人之常理,当然是增加薪水和福利,这是能真正改变他们生存状况的东西。但他们向记者不断诉说的,不是加薪,不是增加福利,而是人们的理解。他们放下这件重要的事情不说,是因为他们了解现状,从而把自己的生存需求放到了最低限度。他们仅仅是要求理解,获得一份心灵的慰藉,这样的要求,反映出一个行业的辛酸。
如今的小区门卫制度,特别是那些老小区,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仍旧有一大批中老年人在干着越来越繁重复杂的门卫工作。他们不应该成为制度缺漏下的出气筒。实际上,他们的付出和报酬远远不成正比,如果人们一时不能为他们提高待遇,那就请多给一份理解。如果说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还可以让人承受,那么,不被理解和对立则容易令人一时绝望而漠视了生存的意义,曾大爷的自杀说明了这一点。
门卫在呼唤理解,这是他们作为人而不是门卫的呼唤,是寻求生存意义的呼唤,在都市中奔波的你,不妨停下来认真倾听一下。记者杨炯周燃 实习生 王萌 摄影(C001) |
|
|
|
|
|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