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时事>>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儿子照片贴遍网吧 老父求老板帮忙监督(图)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7-12 11:10:31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成都)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对话

他说,他用虚幻的东西充实自己

上午11点50分,回家的黄城刚走到楼下的时候,一个身穿红色T恤的少年急匆匆地赶了回来,父子俩终于在楼道外碰头了。几天几夜没见面,父子俩表情却都很平静。

“你到哪里去了?你怎么能这样啊?”黄城的声音有点颤抖。

我在网吧。”

“吃饭了没有?”

“吃了。”

小杰说,这几天他一直在网吧,身上的200元钱用来上网、吃饭、买水喝,基本上花光了,当记者问他累不累时,他笑了笑,他说这4天他最多只睡了半天,“所以我今天想回来洗个澡,然后好好睡一觉。”

“你上网主要是干什么?”记者问他。

“打游戏,聊天交朋友。”

“什么东西那么吸引你?”

“拿虚幻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小杰又笑了笑。

小杰告诉记者,其实他在网吧也很无聊,但家里并没有人能够和他沟通,网络却能使他找到一种心灵的安慰和满足。

记者:“还想上学吗?”小杰:“不想。”

记者:“为什么呢?”小杰:“读不走。”记者:“但是你爸爸对你希望很大啊。”小杰:“我不是读书的料。”

记者:“你为什么不想读书啊?”

小杰:“学校像个监狱,一天就晓得学习。”

记者:“那你不读书,想过将来去干什么吗?”前一页 2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四川新闻网消息

小杰:“打工。”记者:“你这个年龄可以打什么工啊?”小杰:“可能是体力活吧。”小杰又笑笑。

记者:“如果你不读书,你想过你以后怎么办吗?”

小杰摇摇头,他说他完全没有考虑,但是他目前最大的心愿是当一名网管。

记者:“当网管是不是就能一天24小时都免费上网了?”

小杰:“不是,我看见那些网管还没有时间坐下来上网呢。”

记者:“如果你爸爸把你送到一个可以戒掉‘网瘾’的学校,你去不去?”

小杰:“我可能还是要去吧。”

就在记者与小杰交谈的过程中,小杰的妈妈也赶了过来,看见儿子脏兮兮的样子,母亲又生气又心疼。小杰的母亲说,前夫有时恨铁不成钢,可能说了一些伤害孩子自尊的话,儿子右耳听力很弱,那是在小杰3岁那年因为调皮,老黄一时失手打在小杰脸上造成的,小杰并没有因此恨爸爸,但他认为爸爸的脾气不好,“他老是喋喋不休。”小杰说。

黄城在一旁默默地为儿子递上一杯水,“我不会放弃他,放弃他就是害了他,我相信他会变好的。”

专家观点要想改善关系需要有效沟通

对于小杰不愿继续读书的举动,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院的胡光伟教授认为,现在学生厌学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原因之一是来源于形形色色的社会巨大的诱惑力,同时现在的学生也不明白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另外就是来自学校的过大压力。胡光伟认为,黄城父子应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一下,尽量不要对小杰采取强硬的手段。

热线支招

怎样才能帮助小杰戒掉“网瘾”,重返学校,如果读者对此有什么高见,不妨拨打早报新闻服务热线86530000,让我们伸出援手,一起帮助小杰重新成为父亲的骄傲!

早报记者谢璐实习生李震摄影华小峰

网虫心语

“成绩不好,每天被老师‘说两句’不可避免;回到家,父母唠唠叨叨,还是在说一些学习上的事情。谁不想学习好啊?可是我们一看到书本就犯晕。哎,下次考不好,不知道老师、父母怎样对待自己。所以,我们可能会整天泡在网吧,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回家。因为,那不是我们自己的舞台……在网上厮杀、打怪、挖宝、PK,似乎成为了我们的一大乐事,因为我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释放不满。啊,我们终于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我们在这里唱啊,跳啊,我们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没有人敢说我们一个不是。”

———化名“袤马轻狂”的学生给《羊城晚报》所发邮件

寻根治病

戒网不能拉、封、禁

帮助了300名孩子成功戒除“网瘾”的华中师范大学陶宏开教授总结,是三种因素诱发了中国孩子的“网瘾”。首先,很多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许多家长只懂得限制子女上网,而不懂得培养子女新的爱好。其次是许多学习较差的学生因得不到别人的承认而沉迷于网络。第三是一些孩子由于人际关系不好,希望上网逃避现实。

陶宏开认为,戒除“网瘾”说到底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家长在帮助孩子戒“网瘾”的时候千万不能“拉”、“封”、“禁”,把孩子强行从电脑前拉走,经济封锁、人身禁锢、甚至打骂都不能解决问题。家长们首先应该自己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认识,通过理性的心灵沟通发现孩子的欠缺。(C001)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  1  2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襄樊消防官兵百米高空救下轻生男子(组图)
下一篇文章枣庄抗日纪念地 荒唐游客扮“鬼子”留影(图)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