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时事>>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中德沪杭磁悬浮谈判陷入僵局 德方不愿转让技术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6-8 15:50:14 来源:国际在线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沪杭磁悬浮没有时间表”

本报记者 谢言俊 上海报道

谈判陷入僵局

中德沪杭磁悬浮谈判突遭寒流。

自德国的消息称,中德沪杭磁悬浮谈判已进入微妙时刻,中国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祥明在德国发表了观点:“再不行这条线就不建了”。

6月6日晚,记者与同济大学一位了解内情的专家取得联系。同济大学这位专家称,“谈判很艰难。”据本报了解,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参与了谈判的沟通工作。

据同济这位专家介绍,该项目中德两国有两种合作模式。

一是德国政府给予支持,成立合资企业经营,相关设备、零部件则要大部分在中国生产,德国生产的比例占10%。这是中方所希望的。“中国坚持设备、零部件大部分国产化的原因是——可以促进当地就业,增加GDP,为将来的技术转让创造条件,并可以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国产化率是外资企业与中国技术合作的硬指标。”

二是中方付费购买技术使用权,然后自行建造。这是德国更倾向的。

然而,双方在两种合作模式的选择中利益点显然各有诉求。

据上述专家披露,“德国政府在目前的谈判中,不愿以转让技术为代价,换取沪杭磁悬浮的建造权。”

虽然国产化率是外资与中国技术合作的“硬指标”,但德国企业显然并不情愿接受这一规定。设立在北京的中国德国商会办事处的资料显示,德国企业向其提供的清单中,对这种“被迫转让”规定的申诉列在首位。

合作的第二种模式,即付费使用磁悬浮技术则被中方否决,因为中方认为其开价过高。据披露,中方认为,德方的磁悬浮造价目前还有待进一步降低,因此拒绝了德方的开价。

“不是非建不可”

沪杭磁悬浮于今年3月通过国务院批准立项,当时媒体报道称,该线全长175公里,工程概算350亿元,时速450公里,2010年前建成。

这些信息公开后,有舆论认为,西门子、克虏伯手握一把好牌,其主要观点为:其一,“十一五”规划中已经立项,如果不上马则会陷于被动;其二,沪杭磁悬浮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部分,会影响世博会全局。

6月7日,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基础项目处副处长柴贤龙对此有不同看法。

柴贤龙向本报表示,国务院3月批准立项的时候,批准的是沪杭磁悬浮交通项目建议书,是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而决非外界所说的“开工阶段”。“既然是可行性研究,就有可行、不可行两种结果。”

柴贤龙是高级工程师,从1996年开始研究沪杭磁悬浮项目,今年3月份的立项建议书吸收了他的研究成果。他披露,沪杭磁悬浮并不是现实所急需,150元钱的单程票价并不是普通公众能承受的,因此不会出现媒体渲染的沪杭“同城效应”。

柴解释,“中国决定上磁悬浮更重要是基于谋求技术强国的战略考虑。从战略角度,理想的状态是越早越好,但不是非建不可,并没有开工的时间表。”

柴贤龙和上述同济专家均证实,“国家发改委一位副主任曾在内部场合表示,沪杭磁悬浮并不一定非要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建成”。

至于建造时间上,如果拖下去“并不一定对德国有利”。柴贤龙说,磁悬浮并没有像渲染的那样神秘,德国的优势在于经历几十年的试验,技术成熟、安全。而据柴介绍,浙江已有数家企业正在建设磁悬浮试验线。

上述同济专家则认为,即便不上磁悬浮,也还有两套替代方案:一是建沪杭高速铁路,32分钟到达杭州,和磁悬浮的28分钟相差无几,但造价低很多;二是采用国产的磁悬浮技术,开始时速可达350公里,然后仿照现有铁路提速的办法,逐步提速至450公里/小时。

沪杭磁悬浮欲试中国造

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正在开发自己的磁悬浮列车,并将于今年7月在上海试车。新列车的设计时速比德国的磁悬浮还要快,使用的却不是德国的技术。这一属于国家863计划的“海豚”号高速磁浮车辆研制项目于去年9月在成都投入生产。这些部分技术很有可能用于沪杭磁浮线。[详细]

中国磁悬浮用自主技术 德国震惊猜疑

尽管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项目负责人郑齐辉工程师表示,中国的磁悬浮列车技术利用了一些德国所没有的航天技术,其次在轻量化设计上也比德国先进,但是怀疑中国抄袭了德国磁悬浮技术的观点还是开始在德国见诸报端。其中,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施托伊贝尔的说法最具有代表性,他声称,这件事“闻上去很有些技术盗窃的味道”。[详细] 21世纪经济报道   (C001)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反垄断法草案获原则通过 删除行政性垄断章节
下一篇文章美军保卫台湾计划曝光 手段包括运用核力量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