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把长春“写”在了南极
春节吃饺子,还中了大奖得手表
★新闻背景★
南极洲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其中98%以上常年被冰雪覆盖。1984年l2月31日,中国首次将五星红旗插上南极洲。至今,中国已成功地组织了22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国科学家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常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空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学科的常规观测。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从2005年11月18日至2006年3月28日,历时131天、航行22700余海里。 本报讯(记者 刘丹) 我们长春真有名!就连南极的企鹅都知道。昨日,记者见到了这位将长春“写”在南极的27岁小伙儿——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郭井学。2005年底,郭井学博士经导师推荐,有幸成为吉林省惟一一位进入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的队员。经过131天的旅行,“五一”期间,郭井学博士终于又回到长春。
惊奇
鸡腿吃得腻 咸菜粘桌上
■日记:在“雪龙”号穿过西风带后,我们海冰观测人员就要开始实施观测,我负责EM31海冰厚度探测系统。
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于2005年11月18日从上海启程,郭井学登上了从乌克兰引进的“雪龙”号。晚餐是自助式的,郭井学吃了4个鸡腿。没想到,鸡腿竟是后来在船上的主要食物。尽管炸、烤、煮调着样,可大家还是吃得腻烦。
海上航行了近一个月的时候,“雪龙”号驶入印度洋,穿越西风带时,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因印度洋海面的风特别大,“雪龙”号开始摇晃起来,幅度达到了10度角左右。“当时大家最大的反应就是赶快把带来的东西都绑起来。咸菜没处绑,就干脆用双面胶粘在桌子上。”回忆当时的情景,郭井学笑着说。
兴奋
眼前是冰山 企鹅来迎接
■日记:2005年12月18日,“雪龙”号完成了它的使命,队员们先后乘直升机来到南极中山站。
“雪龙”号继续带着考察队航行,2005年12月14日,冰山露面了。16日,船虽然不再那么摇晃,但速度明显慢了,从原来的每小时27海里下滑到每小时二三海里,脚下是一米多厚的冰。“咔吧!咔吧!”我国惟一能在极地海区航行的破冰船“雪龙”号,正在破冰前行,甲板上,站满了好奇的考察队员。
2005年12月29日9点,“雪龙”号从东经119°20′穿过赤道,进入南半球,举行了隆重的过赤道纪念活动,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呀!快看,是企鹅!”一位眼尖的队员兴奋地大叫。领地上来了稀客,两只可爱的企鹅挪动着笨拙的身体,向队员们走来,这时大家才发现,这些企鹅比电视上看的更可爱,每只企鹅身高都在一米多。
骄傲
我把长春“写”在了南极
■日记:南极中山站看上去并不是很大,但却格外亲切,这里将是我们此次在南极一切活动的大本营。
2005年12月24日,工作之余,郭井学有了“重大发现”。原来中山站附近,有个木头柱,上面是写满我国城市名字的木牌。郭井学数数,上面有30多个城市的名字,可他找了半天,惟独没有我们长春的名字。“我一定要把长春写上去。”郭井学暗下决心。
在南极要想找个木头可比登天还难,一望无际到处都是冰川。郭井学转遍中山站,费了好大的劲儿,才从仓库里找到几块废木头,其中有块厚度适中的三合板,郭井学像找到宝贝一样把它带回了宿舍。用了三天多的时间,才把木板锯成了60厘米长、12厘米宽的一个火箭形状。随后他又用打印机打出了“长春”两个字,用透明胶粘到板上,用随身带的水果刀一下一下地刻。整整花了三个晚上,2006年的元旦,郭井学制作的“长春13182(南极中山站距离长春的距离,单位公里)”木牌“立”在了南极。
■日记:2006年1月8日晚饭,我到食堂吃饭,站长大声说:“小郭,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当队员们拿着酒杯为我庆祝时,我内心的激动无法言表,没想到我的一生中还有一个生日是在南极度过。
因为当地气温在零度左右,一些男队员为了方便,干脆剃光头。这可累坏了理发师,连着两个晚上剃了10多个光头。可没两天,光头的队员就乐不起来了,因为这里日照强烈,不仅大家的脸被晒得黝黑黝黑,光头也被晒得斑驳一片。
献礼
“南极石”赠给学院博物馆
■日记:当地时间1月12日下午至13日凌晨,应澳大利亚戴维斯站请求,中山站派出的两架直升飞机,经过1200公里、近10个小时作业,顺利运送航空煤油到指定地点,解救了被困在冰盖上的飞机。这次救助标志我国极地事业的进步,我国国力的提升,这对我们每个队员都是鼓励,也让我们感到骄傲,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航行131天、22700余海里。此次考察科考人员共收集陨石5354块,其中包括我国科学家发现的第一块月球陨石,并绘出了格罗夫山地区的准确地图。
此次,郭井学为家乡带回的礼物是南极的石头。他将一块具有南极特色的“分化”石赠送给学院,并取名为南极石,准备在博物馆进行展览。 (C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