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 |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 |
(2006年4月12日,堪培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蔡武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能在这个著名的讲坛上发表讲话,这是我的澳大利亚东道主和同行们给予我的殊荣。
就在8天前,我国总理温家宝阁下刚刚结束了在贵国的访问。在中国数以亿计的民众通过电视,关注和观看了温总理的澳洲之行。澳大利亚政府和各界对我国总理的热情、友好的接待,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尤其令人深为感动的是,我国总理与澳大利亚人民之间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我相信,澳大利亚朋友也会有相同的感受,因为对人民来讲,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所有这一切,都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联结我们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纽带。
谈到联结我们两个国家和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那是数不胜数的,仅就我有限的知识,也可以举出许多许多。朋友们都知道,就在去年,我们隆重纪念了我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出洋600周年。据记载,他所率领的船队就曾到达过澳洲的海岸。因此,人们一直认为,这可能就是中国和澳洲双方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的开端吧。大约150年前,居住在东南沿海的中国人陆续飘洋过海,来到澳洲大陆。这是最早移居澳洲的中国侨民。我想,他们不只是在这里找到了栖身落脚谋生的地方,同时,也带来了当时中国的产品,乃至于中国的文化。澳大利亚是一个具有高度民族文化包容性的国度,接纳了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一百二十多个国家的移民。澳大利亚朋友说,在澳大利亚,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一定会有中餐馆。而今天,澳洲的中餐馆越来越多,显然这不仅仅是为华人和来自中国的人开的,而是喜欢吃中餐的澳洲人越来越多了。中国人是有很强历史感的,因为历史可以告诉我们许多东西。历史是联结我们两国人民的一条纽带。
联结我们之间的纽带不仅仅是历史。三十四年前,中国和澳大利亚正式建交,两国关系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两国的领导人作出这样的决断,是从各自国家的利益出发的。30多年来,中澳两国一直相互尊重彼此在重大问题上的利益和关切,不论各自国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也不论我们所在的地区和整个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重视对方利益和关切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寻找并扩大双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这一点始终是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
澳大利亚是西方发达国家之一,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确实,两国之间有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同为亚洲太平洋地区重要国家。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地理上的邻近使我们成为邻居,这不是我们可以自主选择的,但这种地理上的邻近,却为我们提供了交流的便利、合作的必要。虽然我们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各异,但我们之间既不存在历史的积怨,也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在相互尊重对方利益的基础上,我们找到了双方广泛的共同利益,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经济繁荣。过去,提起澳大利亚,总感到远在天边,远在西方,但今天,中国人民已经没有这种感觉了。这和澳大利亚人这些年来越来越把自己作为亚太国家的政策不无关系。
中国和澳大利亚经济的互补性,是联结我们的又一个,同时是最重要的纽带。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始终保持了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13亿人口所构成的广阔而潜力巨大的市场,以及中国长期、持续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正在为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商机和动力。澳大利亚资源丰富、科技发达、经济繁荣,连续十几年保持快速增长。这种强大的互补性,使双方的相互需求越来越上升,共同利益不断增多。
联结我们两国的纽带当然不仅仅限于地缘和经济利益,实际上更为重要的纽带,是我们在政治、社会、科技、教育和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我们两国政治领导人的互访和交流,使我们的双边关系在各自的对外关系中都日益居于最重要之一的位置。我国的国家主席,人大委员长、总理都对贵国进行了成功的访问,贵国的总理、总督、议长,同样在我国受到热烈欢迎。我还要特别提到一个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事情,这就是今天在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生,当然包括我们的台湾同胞,已近10万人。如此众多的中国学生来澳留学,这很能说明我们双方在人文领域、在人员交流上所达到的高度。22年前,当中国民航开通北京至悉尼航线时,总共有不到3000个中国人访问过澳大利亚,而现在每年两国人员往来已达80万人次。
澳大利亚确实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大约二十年前,我有幸第一次来到贵国访问,这里辽阔的幅员,广袤的原野,湛蓝的天空,优美的环境,丰饶的资源以及勤劳朴实的牧场主人,都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这块古老的“南方大陆”经过上百年的开发与建设,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生态良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澳大利亚人民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民也一定能够做到。
作者:张平 责任编辑:阿当
下一篇更精彩:外交部:中方强烈谴责巴基斯坦卡拉奇爆炸事件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