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中介境外包装 北交大培训班伪造华侨生参加高考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7-4 10:29:21  来源:京华时报 

 7月3日,在与北交大交涉无果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和家长暂返老家。

  这些学生参加了北京交通大学培训中心“港澳台华侨生联招强化班”的培训后,却未能参加6月23日到25日的“普通高校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联合招生考试”,因为他们未能通过考生资格审查。而以华侨生身份考试,将能够以较低分数读大学。

  学生们说,没有获得考试资格的“华侨生”有80多名,他们称为了上华侨生班,每人花费从10多万元到30多万元不等。

  什么样的培训班需要花费10万甚至30万元?为什么持有在国外居住证明和绿卡的华侨班学生,无法以华侨生身份参加考试?

  “华侨生”未获考试资格

  6月28日中午,北京交通大学培训中心“港澳台华侨生联招强化班”(以下简称华侨生班)的2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待在北交大,要讨个说法。

  这些学生来自山东、湖北、湖南等近20个省份。来自山东的学生王平(化名)的父亲说,他的儿子为参加“普通高校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联合招生考试”(相当于国内普通学生的高考,以下简称联招考试)从去年11月份到今年6月,一直在读北交大的华侨生强化班。但最终,联招考试前儿子连名都没报上。

  除了王平,记者还采访到了20多名没有报上名的学生。他们都自称持有绿卡和曾在国外居住多年的证明。但他们的报名材料都被负责审核考生身份的全国普通高校联招办退回,因为不合格。

  为什么这些持有“绿卡”和“国外居住证明”的学生无资格参加联招考试?

  6月28日,王平父亲的一份收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今代收王平办理华侨身份费用人民币伍万伍千元整(¥55000)。证书办好后此条作废。”

  “办理华侨身份”是怎么回事?家长巨资让孩子变“华侨”

  在与北交大交涉多天后,感觉无法挽回损失的一些家长,陆续向记者道出实情:这些没报上名的孩子根本不是华侨生。

  家长们称,他们之所以让孩子上北交大的华侨生班,是因这个班可以把普通的学生变成“华侨生”,而以“华侨生”的身份参加联招考试,就可以比较低的分数进入名牌大学。

  家长们称,为让孩子上华侨生班并最终参加联招考试,他们花了很多钱。有的家长称总共花费10万元,有的称花了20多万元,甚至有家长称花费30万元,但因多数是现金交易,并没有留下相对完整的收据。

  家长说他们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北交大培训中心的“招生老师”,然后让孩子读华侨班的。这些“招生老师”说自己是留学中介,与北交大培训中心是合作关系。而家长们到学校考察后,确信他们与北交大培训中心是合作关系。一位吉林的家长回忆说,去年11月他们到学校考察时,见到了北交大培训中心职业资格部主任李智光,李向家长们介绍了一位约60多岁的男子,说是“王院长”。后来的多笔钱,家长们均交给了此人,此人全名王毓基,是中介公司人员。

  一位家长拿出一份培训班当初的招生简章,写着招生对象为“具有高中(相当于中学六年)的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的学生”。记者采访的20多位家长说,仅为拿到这个班的入学通知书,他们少的花费3万元,多的给了中介10万元。

  交钱后,学生们拿到了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写有“你的名字将与这所百年学府紧紧相连”。

  入学不久,每名学生就被培训班收取了5.5万元的“办理华侨身份费用”。

  中介境外包装“华侨生”

  早在入学之前,学生们按照“招生老师”的要求,办理了护照。

  2005年12月初,学校给学生们放假,“王院长”分3次让同学们到马来西亚、老挝和越南,安排他们住了两天到一周不等。这次出国的重要任务是办理一份在国外居住的证明。

  学生王平说,去年12月份,他们10多个学生被中介的钱小伟老师送到厦门,由厦门赴马来西亚。钱小伟告诉他们,在马来西亚有接待老师。“在当地一个宾馆内,接我们的老师带来几个人。让我们每个学生在一份文件上签字,后来才知道这是给我们办理曾在国外居住的证明”。在马来西亚住了两天两夜后,王平等人回国。随后几天,另有两批学生被安排到老挝、越南“旅游”。

  王平的国外居住证明材料上写明,他曾于1996年至1999年在马来西亚居住,开具单位是马来西亚某商会。王平说,这些材料都是中介帮着办的,他在读华侨班之前从未出过国。

  中介未能给考生报上名

  联招考试今年的报考时间为3月20日至4月10日,但到5月底,培训班仍没给“华侨生”们报上名。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华侨生的报名资格要求更加严格,增加了必须在国外实际居住两年以上的条件,并要求出具公证书或认证书。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malan

作者:任冠军  责任编辑:春春

下一篇更精彩:媒体时评: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途径和方式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