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坚持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5-19 13:59:57  来源:光明日报 

——重温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历史的论述

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严重曲折。对于“文化大革命”,党和人民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特别是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有过许多深刻的论述。他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他们的论述,坚持团结一致向前看,对于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同心同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三十年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百乱待治,人们的思想也处于混乱状态。特别是在对待“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有代表性的错误思潮。一种是坚持“两个凡是”的“左”的错误,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另一种是借口否定“文化大革命”而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毫无疑问,党和国家要从“文化大革命”的困境中走出来,首要的是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正确的评价,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路线,实现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由于评价“文化大革命”与评价毛泽东同志紧紧地交织在一起,问题就更加错综复杂。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智慧处理好既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又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这两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问题,这是对党的重大考验,也是决定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关键一步。

兹事体大,举世瞩目。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的总的指导方针,这就是:把过去的问题了结一下,使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还明确指出:“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2页)总结历史与引导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是相辅相成的。团结一致向前看既是总结历史的目的,又是解决历史问题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总结历史不是要让人民纠缠历史,而主要是要认真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开辟正确的道路。1979年10月,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推动下,中央决定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在决议起草过程中,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又有过许多重要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原则、观点和方法,及时澄清了党内和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潮和模糊认识,使《历史决议》真正达到了总结历史、统一思想、引导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目的。

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论述和《历史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从而为引导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清除了严重的思想障碍。不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就不能彻底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就谈不上了结过去、拨乱反正,就谈不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同以前十七年中的错误相比是严重的、全局性的错误。它的后果极其严重,直到现在还在发生影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2—303页)《历史决议》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文化大革命”被说成是同修正主义路线或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这个说法根本没有事实根据,并且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混淆了是非;“文化大革命”所打倒的“走资派”,是党和国家各级组织中的领导干部,即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历史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是彻底的,但又不是简单化的。一是除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进行严肃批判外,还对“文化大革命”产生的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这就有助于人们深入地思考和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二是实事求是地指出“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同“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我们的国家仍然保持着统一并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这就把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区别开来,有力地回击了借否定“文化大革命”而否定党的历史、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思潮。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malan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下一篇更精彩:网络兴利除弊之道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