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社会婚介瞄准高校市场 高知女性成争抢对象(图)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10-21 21:16:09  来源:《信息时报》 

■征婚故事

女大学生征婚只为落户广州

赵燕,几个月前还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一名研究生。几个月后的今天,她已经通过朋友的征婚介绍,顺利地成为一名广州媳妇,落户广州。回想起半年前的艰难抉择,赵燕神色黯然:“事实上我现在的生活过得并不是很好,丈夫很大男人主义,我甚至有些为当时的决定后悔。”

无独有偶,今年7月毕业的广州某高校本科生小谢也曾经以一名在校生的身份走上征婚之路。小谢不算是美女,但干净利索,文静大方,如今在一家私营企业做文职工作。谈到临毕业那会的烦恼与痛苦,小谢似乎不愿再去回顾,在记者多次交流下,才勉强有了下面的对话。

信息时报:你毕业那阵子怎么会想到在网上征婚呢?

小谢:因为没找到工作,身边也没什么可以提供帮助的人,所以希望找个人依靠一下。毕业那段时间,忙着找工作,忙着毕业,忙着找住处。到了7月离校的时候,学校宿舍已经不能住了,连毕业证也没拿到,因为还欠学校学费。

信息时报:你觉得在网上能找到你想要的对象吗?

小谢:现实中,我从心底有点自卑,所以在学校也没谈男朋友。我征婚主要是想改变境遇,不要浪费时间和感情,这也是一种机会吧。

信息时报:有人和你联系吗?

小谢:有几个,都是通过网络联系,也和其中两个见过面,可要我一见面就决定嫁给他,我还是没有这个勇气,或许那两个人还不是我想要找的类型吧。如果自己心里完全不愿意就嫁人,又在这种情形下,我觉得那是出卖自己了。

信息时报:你觉得这个经历对你影响大吗?

谢:影响还是有的,它代表了我那时候的心理历程,虽然通过网络征婚我还没找到自己合适的对象,不过我还是希望我能在今年找到满意的归宿。

■编辑点评

婚恋指导责任不能放弃

从普遍反对在读大学生结婚,到允许婚介进入校园,大学领导们的这一观念转变,前后只有两三年时间。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种进步,然而如果以为学生的婚恋学校从此可以不必再管,无疑会使问题走向另一面。这也是笔者对婚介进入校园的担忧。

为让学子们不再"情感真空",适时而婚,一要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择偶观,二要有物色对象的广阔平台。然而,婚介多是商业性组织,以"撮合-收费"为赢利模式,很难寄望他们会在婚姻观念的引导上帮上一把;能公开真实信息、公平交易就算不错了。因此,婚介进入之后,学校对学生婚恋的帮助、指导绝不可少。这点必须十分明确,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不能排除有某些领导,至今仍对"大学生结婚"耿耿于怀,对婚介的进入采取"喝倒彩"态度。由于种种原因,时下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和情感处理能力都比较脆弱,对婚姻的理解和期望,也往往夹杂过多的功利目的,如果放任自流地让学生到婚介组织中寻觅"缘份",就会使他们在进入社会经济大潮伊始,少了一道必要的牵引和过滤;遇上不良中介,难免不会上当受骗。

"近六成学生接受校园征婚现象",表明大学生婚姻心理普遍早熟,更因有婚介组织的市场炒作。因此,这并不表明可把大学生的婚恋推入市场,相反,只能说明强化婚恋指导的必要性。贺贝

校园征婚,大学生多接受

一成半学生表示会尝试征婚,为脱贫或好奇心驱使等成大学生应征主因

□本版撰文 时报记者 薛冰 实习生 刘燕

当代大学生对于频频“闯进”校园的征婚到底持什么样的态度?连日来,信息时报向广州10所高校的200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学生能够接受社会人士在校园的征婚现象,一成半学生表示会主动尝试征婚。总的来说,大学生们认为这种现象“存在即合理”,可以接受。

不同年代大学生对校园征婚看法不同:不支持也不反对VS只要慎重也不是坏事

当代大学生对于校园里的征婚现象见惯不怪,但对于毕业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虽然也表示可以理解,但很显然,他们也有保留意见。

80年代大学生:“我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1987年大学毕业,现就职广东某学院的王教授说:“我们当年别说征婚了,那时谈恋爱都是违反校规被严格禁止的。”

王教授指出:现在的校园征婚是一种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前的人谈到婚姻,是以感情、以责任为基础的,而现在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追求物质享受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现在的青年人,思想比较浮躁,经常缺乏把持力,当然,大学生校内校外征婚,只要不是骗局,并不是什么大事,我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

90年代大学生:“通过婚姻改变现状,可以理解”

1997年大学毕业,就职广州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财务部经理的李小姐对于大学校园出现的征婚广告是这样认为的:“这需要多方面去看待,如果纯粹是为了通过婚姻来改变现状,是不可取的,这其实是他(她)们的无奈,也是可悲的”,同时“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的,得到了一部分也必然会失去另一部分,既然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人想法一样,我们就应该给予理解,如果能有相关的引导与规范那会更好”。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malan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下一篇更精彩:三轮车夫嫌老母向邻居讨要食物丢人 将其砸死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