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结束 | ·2007年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园巡讲在华 |
·大学生求职经济 蕴藏五大商机 | ·大学生创业途径有哪些? |
·女大学生当面呛扁 遭扁随扈过背摔 | ·应届大学生称简历不投华为 不认同其文化 |
·创业失败,大学生一元钱卖公司 | ·大学生创业途径大全 |
·大学生创业应提前学习相关法律 | ·大学生创业周开幕 商界大腕指点迷津 |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 |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 |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413万,在就业压力下,公务员热、考研热席卷校园
“对我们来说,找工作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人民大学法学院一位2006届毕业生这样感叹。
而从11月中旬到现在,因担心远在北京读书的女儿错失求职机会,52岁的梁瑞霞已在广东连续参加了6场大学生招聘会,“我是来替女儿投简历的”,站在众多年轻学生中,她总是显得非常“抢眼”。
随着这几年中国高校的大扩招,大学生,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很快就不得不为就业而发愁。
教育部部长周济12月8日透露,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将何去何从?
热门专业轮流转
“一招鲜,吃遍天”。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专业就是“吃遍天”的那一“招”,每年总有几个专业格外受到青睐,这反映在需求上,也反映在薪水上。
如果以薪水高低来判断是否为热门专业,那么机械自动化专业无疑是2005年的幸运儿。按照200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在去年高校毕业生所学的各类专业中,机械自动化专业的月收入最高,2750元;其次是新闻传媒类专业,2600元;再次是经贸类专业,2550元。此前公认的“热门”管理类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月收入分别是2000元和2200元。而2003年之前高居高校就业榜前沿的法学专业,到了2005年已经消失,在八大热门专业中难觅芳踪。
那么谁将是2006年的新宠?或许需求可以告诉我们答案。人民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所调查显示,2006年人才需求最大的行业包括信息产业、经贸行业、现代生活用品制造业、建设行业、基础产业、金融业、教育行业、社会服务业、医药行业与健康产业。需求也反映在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各类校园招聘会、宣讲会和双选会上。从浙江省2005年下半年情况看,理科类的IT电子、工业制造、建筑房产、生物化工、医疗保健五个专业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其中IT电子类尤为乐观。而在文科类专业中,市场偏爱的是市场营销、经济财务与物流贸易。一个例子是,一家浙江大型物流企业在招聘应届大学生起薪高达每月6000元到 8000元,且转正后还有偌大提升空间。上海的情形也类似,计算机信息服务和互联网行业、电子通信业和银行保险金融服务业分别占据了毕业生就业热门“前三甲”。
公务员与考研“高烧”
就业难、竞争大,稳定而又薪水较高的工作自然就成了毕业生的首选。而首选中的首选,莫过于公务员这个特殊的行业。
据权威统计数据,2006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报名人数达到创记录的100万人,较去年54万上升近100%。与此同时,报名人数与招考人数之比高达50比 1,而仅仅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30比1。然而这个比例还只是平均情况,部分职位竞争激烈程度远甚于此,5个最热门职位考生平均超过1000人,而民革中央的一个“基础组织管理”职位考生甚至达到2014人。“没想到会有一个旅的人和我竞争!”一位报名参加民革中央“基础组织管理”职位的同学戏言。戏言的背后是大学生对就业的无奈,“公务员考试已成为全国最难的考试,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但大学校园中的公务员热已经不再是“局部过热”。 “现在谁不考公务员啊?多一条路就多一个选择。”北京大学一位应届研究生坦言,她们班的同学几乎全部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在人民大学,全班一起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也早已不是新闻。而在2004年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甚至出现10多名同班同学一起报考某部委同一个岗位的“大撞车”现象。
“与其说是喜欢公务员工作,还不如说是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结果。”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位2005年毕业、现供职于铁道部某单位的同学这样说。
在公务员考试热的同时,考研也在逐年升温。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字,2006年的报考人数为127.5万,与去年同比增长9%,2001年这个数字还只是 46万,短短四年时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竟然激增了80多万。与此同时,出国留学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各国大学校园中,中国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隐然可和本土学生“分庭抗礼”的群体。
作者: 责任编辑:逸飞
下一篇更精彩:四川34名在校女大学生集体进京当保姆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