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中国反恐部队四大主力 重视跨境练兵(组图)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7-2-1 10:40:03  来源:国际在线(北京) 

武警部队最成熟防化部队有绝活2006年12月18日,圆满结束了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为时10天的联合演习后,中国特种部队士兵行进在中巴反恐联合军演的闭幕式上

1月初,新疆警方在南部帕米尔高原山区摧毁了一个“东突”恐怖分子训练基地,击毙恐怖分子18名,捕获17名。专家称,这是历年对“东突”组织的打击行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既检验了我军打击恐怖活动的能力,也显示了中国坚决反恐的决心。

据悉,中国目前有四支部队是打击恐怖活动的骨干力量。

武警部队是成熟主力

一是武警部队。它是目前中国反恐部队中最成熟的一支,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反恐力量体系。目前,驻首都和重点省会城市的反恐怖、反劫机分队均配备了较为先进的反恐怖装备,初步具备了向全国实施机动、进行较大规模反恐作战任务的能力。

其中,武警上海总队反恐中队更是赫赫有名,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上海市实行陆海空交通管制,并“借调”这支干警力量,建立起“点线面”的立体防卫体系。所有这些举措让外国记者打趣说,峰会期间,“蚊子都飞不进上海”。

另外,各地的武警部队还纷纷训练了反恐特警。有消息称,武警部队将建立一支类似于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的特警分队,作为反恐的尖兵。

空军海军也有反恐尖兵

二是空军反恐部队。这支最神秘的反恐部队很少进入公众的视野。据报道,该部队各团都建立了战法创新室,并大胆突破了以往担负主攻、佯攻的战斗员固定不变的做法,提出在必要时二者角色随时可以互换,以提高战时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三是海军陆战队“蛙人”。他们又叫“水鬼”。在深不可测的水世界里像幽灵一样来去无影,最犀利的武器是匕首。“蛙人”部队原本没有反恐任务,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军队不断加强反恐怖训练,“蛙人”也加强了在海上和水中进行反恐怖斗争的针对性研究和训练。他们的匕首能够防锈防磁,即便遇到水底爆炸装置的电磁引信,也不会引发爆炸。

此外,他们还有很多精良的装备,适合在特殊作战环境中使用,如水陆两用的两栖冲锋枪。

在训练中,“蛙人”常常被绑住手脚扔进水里,他们必须想方设法浮出水面呼吸氧气。在进行潜水训练时,陪练的教官们常常会割断他的氧气管、关掉供氧阀门或扯掉氧气罩,以这种方式来考验“蛙人”在水下换气的技巧和能力。因此即便在暂时缺氧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够从容应对。

防化部队有绝活

四是反核生化恐怖袭击第一团。据悉,北京军区某防化团是中国最早的一支反核生化恐怖袭击的专业应急作战部队。1964年10月,在中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后的第一时间,该部队官兵就深入爆心,测量辐射浓度,采集样品。在这支部队里,有些防化、防核高手不用仪器、凭经验就能确定毒剂种类和浓度,还能使用简易工具,判明核辐射发出的准确位置。更绝的是,有人能一次识别多种毒剂成分,有人能迅速判断出核辐射强度。 (国际在线) 记者:徐长军 龚万鹏

武警部队最成熟防化部队有绝活2006年12月18日,圆满结束了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为时10天的联合演习后,中国特种部队士兵行进在中巴反恐联合军演的闭幕式上

1月初,新疆警方在南部帕米尔高原山区摧毁了一个“东突”恐怖分子训练基地,击毙恐怖分子18名,捕获17名。专家称,这是历年对“东突”组织的打击行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既检验了我军打击恐怖活动的能力,也显示了中国坚决反恐的决心。

据悉,中国目前有四支部队是打击恐怖活动的骨干力量。

武警部队是成熟主力

一是武警部队。它是目前中国反恐部队中最成熟的一支,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反恐力量体系。目前,驻首都和重点省会城市的反恐怖、反劫机分队均配备了较为先进的反恐怖装备,初步具备了向全国实施机动、进行较大规模反恐作战任务的能力。

其中,武警上海总队反恐中队更是赫赫有名,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上海市实行陆海空交通管制,并“借调”这支干警力量,建立起“点线面”的立体防卫体系。所有这些举措让外国记者打趣说,峰会期间,“蚊子都飞不进上海”。

另外,各地的武警部队还纷纷训练了反恐特警。有消息称,武警部队将建立一支类似于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的特警分队,作为反恐的尖兵。

空军海军也有反恐尖兵

二是空军反恐部队。这支最神秘的反恐部队很少进入公众的视野。据报道,该部队各团都建立了战法创新室,并大胆突破了以往担负主攻、佯攻的战斗员固定不变的做法,提出在必要时二者角色随时可以互换,以提高战时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malan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下一篇更精彩:美军“巡航导弹核潜艇”部署关岛(图)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