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军事>>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鬼城”里的以色列大兵希望战争
零排放--以色列研究用水产生氢驱
以色列研究利用水产生氢驱动汽车
以色列内阁决定加大对黎地面攻势
激进组织恐吓袭击支持以色列国家
以色列遭遇开战以来最血腥日 12人
哈马斯要和以色列休战以色列被绑
报道称以色列炸死联合国驻黎巴嫩
美“天兵”防御系统罩以色列 防真

经济增长未受战争影响 以色列现象值得研究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8-15 16:58:58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美国援助、发展模式和正确的经济政策,确保了以色列经济未被战争拖入泥潭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一般而言,当一国发生战争时,其经济会遭受重创,甚至是致命的打击。但是,这次以色列与黎巴嫩战争似乎是有些例外。

在战争激烈进行的情况下,据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3日报道,经济分析人士预测,2006年
以色列经济增长速度为4.2%到5.2%之间,仅比开战前的预测(5.2%)低1%以内。为什么以色列能做到这点呢?

国库充裕以丰补欠

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国防开支猛增,涨幅高达20亿新谢克尔(约合4.6亿美元),并放弃了2007年国防开支削减的计划。军费的大量增加,占用了经济发展的资金,使以色列背上了经济包袱。但是,近几年以色列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发展迅速,同时政府提高了税收标准,因此以色列财政富足,预算还有盈余。

以色列北部地区遭受黎巴嫩的火箭炮袭击,大部分企业停业,正常的生产与经营停顿。北部城市海法以及特拉维夫是号称世界第二硅谷的以色列的重要地区。两个城市集中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但两个城市都在黎巴嫩炮火射程之内。由此造成的恐慌吓跑了国外投资者。同时,旅游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赚取外汇的一个主要来源。7月和8月是该国的旅游旺季,但隆隆的炮火吓跑了大部分的观光客。以色列旅游业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但是,以色列政府完全预计到了这一点,并承诺对北部企业和旅游业的损失进行赔偿,以刺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此项举措虽然可能会带来政府财政赤字,但对稳定经济起到了重大作用,并抑制了经济恐慌的蔓延。同时以色列还进行升息,有效抑制了战争带来的通货紧缩和投资不足。

“以战养战”

从历史上看,80年代以来,有三次事件使以色列经济遭受重创,第一次是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第二次是1987年底,被占领土内的巴勒斯坦人爆发了持续4年的起义;第三次是2000年9月底新一轮巴以冲突后,以色列经济急转直下。

不过我们这次可以发现有多项因素在抵消或者减弱战争对以色列经济的影响。

首先,当发生战争时,一国会大幅增加国防支出,占用经济发展资金,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但此次战争中,以色列并非独自承担了军费开支。美国每年给以色列数十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大部分是军事援助,这极大地缓解了以色列的军费压力。同时,美国的援助也为以色列战后重建提供了资金支持。

其次,由于常年处于战火阴影之下,在以色列工业中,军火工业相当发达,产品出口到世界近50个国家,是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法、德、英的第五大军火出口国。战争爆发为军火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军火生产所带动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着战争对经济的破坏。

再次,此次以黎之战,强弱分明。以色列力量相对较强,发生在以色列境内的战斗很少,而境外作战对战争国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黎巴嫩力量相对较弱,无力对以色列进行经济上的封锁,对以色列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第四,降低战争对以色列经济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色列资源相对贫乏,人口较少,劳动力成本较高。因此,政府长期以来制定了以能耗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较之传统的工农业所受战争的影响自然要小得多。

最后,以色列经济属外向型经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资源缺乏,因此,长期以来,以色列都是以出口高、尖、精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推动经济增长的。以色列的对外贸易约25%的出口目的国是欧盟国家;将近40%运往美国,约20%运往亚洲。因此,在与周边国家发生冲突时,只要未被经济封锁,就对以色列的外贸影响不大。

由于上述抵消因素的存在,如果以黎战争在短期内结束的话,以色列的经济受到的影响是很有限的,经济恢复重建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最近几周,中东金融市场的强劲表现,以及发生的几起美国资本收购以色列企业的案例都说明了人们对于以色列经济的乐观态度。(C001)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卡斯特罗称赞古巴军队是党的最忠实拥护者(图)
下一篇文章日本提前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确立绝对军事优势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