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今日中国防务”网站报道,俄罗斯罗斯托夫直升机联合公司披露,将在香港设立分公司准备对中国出口“米-26”重型直升机。该公司发言人说,在香港注册的新公司将于“2006中国珠海航展”前完成,中国方面已派代表团到飞机制造厂参观。
米-26重型直升机的运载量堪比C-130“大力神”,一次即可机降一个完整的步兵连。
俄制米-28武装直升机
另据《华尔街时报》分析,到2020年中国的军用直升机需求将达10000架,其中3~5%是重型直升机,而中国重型直升机的研发相对不足,只能寻求从国外进口。
罗斯托夫公司主要生产“米-26”重型直升机、“米-24”攻击/运输直升机和最先进的“米-28”攻击直升机。
运力堪比美国“大力神”
“米-26”是俄罗斯米里实验设计局(今为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研制的多用途重型直升机。1981年6月在巴黎航展上首次亮相,北约给它起了个绰号叫“光轮”(Halo),但“光轮”的光多年以来并不怎么亮,它引起世人注意还是近几年的事。是国际上快速反应部队的发展潮流,托起了米-26的“光轮”。它具有优良的整体性能、惊人的载运量,对快反部队的投送和保障有重要意义。
“米-26”是当今世界上起飞重量最大的直升机,其运输能力相当于美国C-130运输机。C—130可运载92名武装士兵或64名伞兵,可一次运载13.5-20吨物资。“米-26”最大承载量为20吨,可搭载一辆坦克或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但与C-130相比,“米-26”对起落场地的要求更低,能够适应复杂的战场地形,且飞行更为机动灵活。
引进法国技术生产的直-8中型直升机
直-9也被改成了武装直升机
提升解放军陆航战力
在解放军的作战序列里,武装直升机按其作战用途可分为运输直升机、攻击直升机和反潜巡逻机等。反潜巡逻机配属海军航空兵部队,而运输型和攻击型则主要配属陆军航空兵部队。目前,陆航部队的运输直升机主要是俄罗斯“米”系列、美国的“黑鹰”、还有法国的“大黄蜂”和“海豚”(中国引进生产后称为“直-8”、“直-9”)三大系列并存。
解放军运输直升机主力机型的选择面临一个困境,即国产“直-8”太过老旧,“直-9”又太小,运力有限且自身防护差,都无法承担作为运输直升机主力的重任。美国的“黑鹰”虽然技术先进,但当初引入是民用型,在技术指标上就打了折扣,数量上也只有24架,加之与美国的潜在竞争关系,在后勤保障上始终有朝不保夕之虞。因此今后解放军运输直升机的选择只能倾向于俄制“米”系列。
解放军从6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使用“米-6”直升机,对“米”系列直升机的操作可谓驾轻就熟。目前,100多架“米-17”是中国陆航运输直升机的主力。如果能成功引进“米-26”,即可陆续淘汰过时的“米-6”,将运输直升机的布局调整为“以米17/26为主,直-9为辅”的布局,从而有力地提升陆航部队的快速机动作战能力。
陆军航空兵也大量装备了俄制米-17系列直升机
陆航装备的美制“黑鹰”直升机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在青藏高原使用的直升机。但由于美国禁运,这些“高原黑鹰”却因为缺乏零部件而陷入困境。
小资料:米-26重型直升机
米-26是苏联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原米里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多用途重型直升机,北约组织曾给予绰号“光环”(Halo),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该机主要用于军事运输,其内载及外载能力达20吨,相当于美国C-130运输机的运输能力。1971年开始研制,1977年12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81年年6月在巴黎航展上首次公开展出,1983年正式通过国家鉴定,1985年开始批量生产,1986年交付使用并开始出口。由罗斯托夫直升机联合股份公司负责生产、销售。单价1020万美元。现米-26有多种改型,如:米-26A、米-26T、米-26P及米-26M等型别。
总体布局总体布局8片奖叶的全铰接式旋翼,由一根管状钢质桨叶大梁和26个玻璃钢翼型段件组成。5片玻璃钢制奖叶的尾桨,位于尾梁右侧。垂直安定面向左偏置。不可收放的前三点式起落架。驾驶舱可容纳5名空勤人员。作为军用型,座舱可容纳85名全副武装士兵。
动力装置2台乌克兰扎波罗日“进步”机器制造设计局的D-136涡油发动机,单台功率为7460千瓦。
尺寸数据旋翼直径32.00米,尾桨直径7.61米,机长(旋翼、尾桨旋转)40.025米,机高(至桨毂顶部)8.145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