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搜索 |
|
|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5-28 22:40:43 来源:中华网 |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大 中 小】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 |
|
八、太空和反太空作战方面的进展
中国已经决定把建设一个现代化的ISR体系作为其军事全面现代化的首要目标,特别是发展先进的天基C4ISR和目标定位能力。中国将继续加强其进入太空的努力,因为它正在研发更新型号的推进器以取代正在过时的长征系统。获得更为精密的太空系统将使中国能够扩张其反介入力量,并且能够用作地区性力量投射的关键手段。
1、侦察
§ ——中国参与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计划,研制和发射了CBERS—1和CBERS—2遥感卫星。这些卫星能够以20米解析度拍摄超过100公里宽的路径的影像,并把这些数字照片发回地面工作站。这项计划将继续实施,后续卫星为CBERS—2B、CBERS—3和CBERS—4,据报道这些卫星的照相机解析度将有实质性的提高。
中国有兴趣于获得一个名叫“环境”的灾害/环境监测卫星群。这项计划的第一阶段要求发射三颗卫星,其中两颗装备可见光、红外线和多频谱影像拍摄设备,第三颗将拥有一个合成孔径雷达,以进行全天候的观察。“环境”计划的第二阶段将包括八颗卫星(四颗影像,四颗合成孔径)同时在轨运行。
§ ——在下一个十年,北京最有可能部署雷达、海洋监测和高解析度照相侦察卫星。中国最终将部署具有军事意义的先进影像、侦察和地球资源系统。在中期内,中国可能借助既存的SPOT、LANDSAT、RADARSAT、Ikonos和俄制卫星照片以补充其卫星观察范围。
2、导航与时间。中国发射了三颗北斗卫星,为中国和周边地区提供精度为20米的导航服务。北斗是一种主动定位系统,需要在卫星与用户之间进行双向数据传输,延缓了用户接收正确定位数据的时间。北斗系统最适合用于移动缓慢的军队、舰船和车辆。北斗的主动部分也使得指挥层能够发送和接收安全指令。中国也使用GPS和GLONASS导航卫星系统,并且投资参加欧盟的伽利略导航系统计划。
3、载人航天计划。中国在其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近两年后,于2005年10月12日发射了第二个载人宇宙飞船。这个两人航天组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地面。在这次飞行任务中,中国宇航员第一次在太空进行了科学试验。媒体报道显示,中国将在2007年实施首次太空行走,并在2009年至2012年实现飞船会合和对接。迄今为止这项计划的成功需要大量的系统集成和规划,并且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太空大国快速而相对顺利地崛起。
4、通信和国际合同
中国仍然在使用外国提供的卫星服务,如INTELSAT和INMARSAT,但正在扩展其自给能力——甚至向国际市场推销其技术(包括卫星研发、制造和发射服务)。中国目前有两个国际合同,一个是与尼日利亚签订的,一个是与委内瑞拉签订的,将为它们在东方红—4型卫星的基础上设计和制造通信卫星。中国可能正在研发一种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以支持全球覆盖,而且据报道已经得到了能够支持更快地向军队和单位传输数据的移动式数据接收装备。
5、小型卫星。中国正在研究和寻求外国的帮助,以研发小型卫星。自从2000年以来,它已经发射了一些小型卫星,包括一个海洋研究卫星、影像卫星和环境研究卫星。中国也正在研发重量低于100公斤的微型卫星,用于建立遥感和电子—光学以及雷达卫星网络。这些进展使中国在卫星网络发生损坏时能够快速地重建或者扩展。
6、反卫星武器。北京继续研发一个进攻性的反卫星系统。中国目前只能够通过发射弹道导弹或者装备有核弹头的空射武器以摧毁或者瘫痪卫星。然而,这种方法存在很多风险,运用这些武器也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有证据表明,中国正在提升其太空环境感知力,这赋予了其追踪和确认多数卫星的能力。此种能力使中国卫星免于与其他卫星冲撞,也会被要求用于进攻行动。看来至少有一种卫星攻击系统是用于破坏和致盲影像卫星的地基激光。 附录:射频和激光武器进展情况
中国技术人员正在研发数种型号的“新概念”武器系统,其中两种是射频和激光武器。 远程射束武器将使用窄频无线电波束攻击诸如飞机和精确制导弹药等目标。短程武器系统将装置于导弹和炮弹中,发射到雷达或者指挥所等攻击目标附近,然后发射出射频脉冲。最近几年,射频武器的运用已经扩展部署到包括小型车辆或者用于打击易于接近的关键性军事或者民用基础设施的手提箱中。
中国官员已经公开表示有意获取射频武器,以击败在技术上居于优势的军事力量。中文论文提出射频武器能够用于攻击C4ISR、导弹、计算机网络、电引爆地雷、航母战斗群和在轨卫星。
对中国技术文献的分析表明,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努力,以研发射频武器所需要的技术,包括高能射频源、高能发生器以及发射射频脉冲的天线。中国科学家也投资研究射频脉冲对电子设备所产生的效应,以及这些脉冲穿透建筑物墙体和大气的传播情况。此外,中国显然对其自身在射频武器面前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并且探索了“加固”电子设备的途径。 |
|
|
|
|
|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