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小传:赵国宏,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总工程师,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是全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最年轻的成员
时针指向凌晨1:20分。
深山密林中,某研究所实验室灯火通明。总工程师赵国宏站在大厅中央的指挥台前,神情肃然,紧锁眉头。
此时,他脑海里萦绕着“走麦城”的那一幕:首长否决了忙碌30多天建成的演习综合汇报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天时间,能不能完成?”首长问。“一定完成任务!”赵国宏响亮干脆地回答首长。
这意味着在三天时间内,不仅要重新编制作战脚本,还要对上百台装备的连接系统重新调整,进行全要素、全流程的动态演练。可是,现在只剩下不到36个小时了,思路还是一团乱麻。
冲刺,从凌晨开始,赵国宏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
清晨,阳光悄悄地爬上了窗棂,门突然被同事推开了:“赵总,这个参数不达标”、“这两台设备接口不搭配”……
一大堆卡脖子问题,取代了丰美的早餐。“走,马上到现场!”赵国宏顾不得擦一把脸,急匆匆赶赴现场。这些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睁眼后只有问题而没有早餐”的生活了。
又是一天紧张的运算。转眼,已经是傍晚6:30分,离最后时限不到13个小时。
“叮铃铃……”一阵电话铃声响起。“老赵,吃饭了没有?”妻子像往常一样询问。“吃过了。”他一边搪塞着妻子,一边盯着电脑屏幕继续运算。
第二天早上8:40分,还剩下不到5个小时。攻关人员个个心急如焚,恨不得“多长出一个脑袋。”
“休息15分钟!”最关键的时刻,赵国宏却突然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在场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休息!连续工作时间太长,各种低级错误频频出现,效率太低。”赵国宏说。
在工作上,赵国宏是一个拼命的人,但不是一个蛮干的人。每到攻关陷入僵局,他常会让自己短暂地休息一下,调整思路。一旦找到了方向,他立即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闹钟,重新投入工作。
经过短暂的放松,大家重新梳理了思路,工作进度明显加快。
上午10:35分,最后的调试开始了。电脑嗡嗡运转,每个人都死死地盯着大屏幕,赵国宏捏着笔,下意识地敲着桌面……
时间和空气都仿佛凝固了,这块大屏幕似乎成了世界的中心。
“设备运转正常!”“数据运算正常!”“系统工作正常!”……
捷报频传。赵国宏长舒了一口气,开心地笑了。
c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