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日本自卫队将建设成进攻型军事力量(图)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12-25 11:41:56  来源:国际在线  

海外干涉将成为日本自卫队的基本任务。图为“大隅”级两栖攻击舰
海外干涉将成为日本自卫队的基本任务。图为“大隅”级两栖攻击舰。

军事思想“更外向”

日本防卫省运作后,军队仍然叫做自卫队,似乎只是一种名称改变而已。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从防卫厅升格而来的防卫省,对日本未来军事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卫队的军事思想将发生很大的转变。多年来,日本一直试图取得与经济大国相称的军事大国地位。然而,防卫厅毕竟是个厅级机构,上面“婆婆”多,一直感到手脚难以施展。现在,升格后的防卫省犹如其他国家的国防部,可以与内阁其他省平起平坐,可以放手追求军事大国之梦了。

因此,升格为防卫省之后,可以预料,其军事思想将发生重大转变,变得更具外向性。从日本国会通过的法案中,已经看出这些苗头。防卫省运作后,指导防卫省日常活动的政策纲领将做出重大调整。

如自卫队海外行动主要进行维和和实施国际紧急救援等,原先为附属任务,现在变为主要任务。新法案规定,在海外行动方面,防卫省将像他国的国防部一样,拥有更大自主权。过去,防卫厅每次决定海外派兵,由于是“非惯例”的,都必须由国会专门通过法案才能实施。防卫省运作后,这些动作就可以避开国会程序,直接要求内阁做出决定。

此外,防卫省还可直接向大藏省提交军事预算方案。一旦如此,日本文职人员对自卫队的控制将受到削弱,自卫队将更为“放纵”,可以更多地海外派兵,参加更多的国际军事行动。

防卫厅升格后,日本将采购更多进攻型武器
防卫厅升格后,日本将采购更多进攻型武器,例如加强潜艇武力。
 
的
对海的反舰导弹是日本自卫队目前唯一的进攻型武器,其缺乏精确对地打击能力。

武器配备更具进攻性

防卫厅升格后,日本自卫队的武器装备和兵力配备等政策将有所改变。自卫队海外任务的“扶正”,很可能促使防卫省在武器配备政策方面做出一些调整。

其中,日本自卫队将来在海外作战地区执行维和任务时,防卫省很可能允许他们配备武器进行自卫。一旦如此,海外自卫队将成为作战部队。同时,防卫省还可能要求采购新的武器装备,包括运送兵员的远程运输机,机型选择包括美国C-17等。

目前,日本航空自卫队拥有大约30架C-1和C-130运输机。其中,C-1为上世纪60年代日本自行研制的双发短距离运输机,最大载荷为11吨多,可以运送60名士兵,航程为1300公里。C-130为美国上世纪50年代研制的中型运输机,最大载荷为30吨左右,航程为3800公里。

C-17是可以执行战略作战任务的远程运输机,可运载武器装备76吨,航程达9000多公里,一旦自卫队购买该型机,将远远超过“自卫”的需要。

随着防卫厅升格防卫省,《周边事态法》要求的后方支援活动等“附属任务”将升格为“基本任务”。这是日本周边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

《周边事态法》设立之初,日本对“周边”概念采取模糊态度。近年来,随着日本加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公然声称“台湾有事”属于《周边事态法》适用范围。

而近年来,“中国威胁论”怪调不时在日本出现。据路透社报道,不少与防卫厅有联系的日本智囊团仍然把中国看作地区一大不稳定因素,这些智囊机构的观点将带来恶劣影响。

军事分析 防卫省加剧邻国的担忧

目前,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拥有强大的作战实力,其中,在日本驻扎大约5万官兵,包括横须贺港驻扎“小鹰”号航母等战舰。防卫省为了提升实力和扩大影响,很可能进一步增强与美军的关系,包括购买更多的美国武器、共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加强对亚太有关国家的情报搜集、前沿部署先进武器装备,与有关国家举行更多联合演习等。

由于二战期间曾经给广大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二战后在军事问题上比较低调,军队叫做自卫队,最高机构叫做防卫厅。然而,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军事“做大”欲望日益膨胀。2001年,日本保守党公然提出“防卫省设置法案”。2005年,日本执政党开始酝酿防卫厅升格方案。今年6月,日本内阁通过防卫厅升格法案。本月15日,日本参议院最后通过防卫厅升格法案。

多年来,日本防卫厅虽然级别低,但自卫队实力不低。日本自卫队虽然只有区区20万左右兵力,然而,大部分是素质较高的军官,拥有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包括现代化的战舰、战机和导弹等,而且,每年军费开支名列世界前茅。其中,自卫队2006年军费开支就达440亿美元左右,远远超过亚太大部分国家的水平。因此,一旦防卫省将来采取重大举措,将引起亚洲邻国的极大担忧。(C001)

malan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下一篇更精彩:日本称拍到中国新锐导弹护卫舰东海航行(图)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