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 |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 |
第三,周日和周六,我们的边防军航空兵不飞行。
指挥这次行动的中国军官可能正是根据上述因素,才选定在这一天开始行动的。
另外,我们在演习中也出现了一点问题:一个坦克团未能及时到达指定位置,宣布进行战术停顿。中午12点以后,康斯坦丁诺夫返回指挥所,演习指挥部里响起了"焦急"的电话铃声,远东军区司令部打电话来说:在下米哈依洛夫卡哨所,正在进行战斗,有人员伤亡。列昂诺夫马上下令给巴甫洛夫,让参加演习的军士学校和机动分队马上撤下,向达曼斯基岛出发。
事情就是这样,当达曼斯基岛两个哨所发生流血冲突时,整个预备队,即军士学校和机动分队却在离该岛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硝烟笼罩达曼斯基岛
根据康斯坦丁诺夫的回忆,1969年3月2日技术观察站报告,发现有两个小队、约30名中国人已经进入苏联边界。上午11时左右,边防哨所的伊万·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带领一个由30人组成的小组,乘坐一辆装甲运兵车和两辆汽车去迎击入侵者。
他们决定从两面包围该岛,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带领5名边防军人和克格勃特别处派来的侦察员H·布依涅维奇上尉从正面接近该岛。他们后面约300米是第二小组,由巴班斯基下士率领,共12人。第三小组由拉伯维奇中士率领,共13人,从侧翼接近该岛。突然,他们遭到正面机枪扫射,左岸火炮和迫击炮一齐开火,斯特列利尼科夫和拉伯维奇率领的两个小组全部阵亡,巴班斯基中士带领的人占领了一个环形防御工事并进行还击。相邻哨所的摩托化机动小组赶去支援,带队的是维塔利亚·布别宁上尉。但由于左岸猛烈的炮火,他们没有取得成功。
参加演习的边防军机动分队和军士学校接到命令后迅速返回,在苏哈诺夫斯基峡口直升机追上了他们,机动分队转乘直升机火速赶往达曼斯基岛,周围一片硝烟,灌木、土地、装备都处在火光中。观察达曼斯基岛,在一颗树旁发现了我们的士兵,我们的人降落了。同时,装甲运兵车也来了,是斯克拉达纽卡军士学校的人。我们占领了达曼斯基岛,开始派人去找伤员。在斯特列利尼科夫死后接替他指挥的巴班斯基中士爬过来告诉我们,找到了斯特列利尼科夫和他的小组,全部阵亡。
列兵彼得罗夫是从边防总队政治处来的,在他的短大衣下发现了照相机,后来照片洗出来了,这是他死前拍摄的最后3张照片。我们在其中一张照片中看到,当斯特列利尼科夫正带人接近时,一个中国军人举起手,明显是向埋伏在战壕里的人发信号,就在这一瞬间,战斗开始了。
这一天的战斗是残酷的,苏方共死31人,伤14人。边防军夺回了达曼斯基岛,并挖了战壕,一个加强班一直在那里执勤。
上校阵亡,"秘密坦克"陷落
为防止中国人再次侵入该岛,由亚申中校率领的一个机动分队来到这里,他们共有45人,4辆装甲运兵车,车上有掷弹筒;岸上还集结了80人的预备队,并有装甲运兵车,3月12日夜,远东军区第135摩步师来到冲突地区,他们有一个摩步团、一个炮兵团、一个独立坦克营、一个"冰雹"-BM-21火箭营。
不知为什么,3月14日在该岛执勤的分队又接到上级命令,撤离该岛。康斯坦丁诺夫至今保留着当时在岛上执勤的分队队长沙拉金的报告笔录,笔录是这样写的:"3月14日,边防执勤分队听到了对岸中国人的喊话声,后来我们就接到命令,撤了下来"。从记录的时间可以看出,命令是在新的战斗开始前15小时下达的。我问过列昂诺夫是谁下的命令,他说是"军区"。但我估计,命令并不是军区下达的。我们走了,中国人又占领了该岛。我们不能确定这是怎么回事,但这很不正常。
3月14日快到半夜时,列昂诺夫又接到军区的命令,要求重新夺回达曼斯基岛。大约1-2个小时后,亚申中校率领机动分队到了。战斗开始了,关于岛上的情况并不明了。从最高观察哨上报告说,中国人跑到岛南端去了,占领南端后准备打击亚申的侧翼。后来又有9辆坦克前来支援,列昂诺夫发现坦克后说:"我现在去岛上",说着他就匆忙出发了,甚至没有来得及确定联络信号。边防军虽有无线电台,但他们都不知道频率,坦克去参加战斗了,我们和它却没有任何联系。
中国人接近了列昂诺夫的坦克,跟随在他后面的两辆坦克又返回去了,并且不是返回岸上指挥所,而是返回了哨所。为什么会如此惊慌失措呢?因为有人觉得,中国人的坦克开到了我们这边,情况非常严重。列昂诺夫在坦克里受了重伤。此事报告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命令迅速救出坦克和列昂诺夫上校。结果,有几次试图冲向坦克都未能成功。
15日夜16日凌晨,师侦察连连长勃尔特科夫斯基率领侦察营救小分队前去营救,到达坦克时列昂诺夫上校已经阵亡。他想从下舱口出来时,被狙击手射中心脏部位。中国人没有动他,但拿走了坦克上的仪器。我们想用地雷将坦克炸毁,但没有成功;后来决定用火箭炮,从乌苏里江岸上发射每枚重达180公斤的火箭炮,并未射准。坦克被打歪了,瞄准手已经看不见它了。4月底,中国人将它拖了出来,现在已成为他们博物馆的展品。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下一篇更精彩:美国邀请中国共建月球永久基地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