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7-9-17 14:47:05  来源:QQ 

学 校 概 况

南京理工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学校地处中山陵风景区,独立校园占地3150亩,是江苏省首批“花园式校园”。学校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等多学科综合配套、协调发展,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技中心,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科学研究院和30余个科研机构。学校承担了大批重点科研项目,科技经费逐年上升,2006年为3.63亿元。学校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是全国第一个依托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创办的国家专利化试点基地。学校与十几个国家的5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国际合作广泛。

学校下设研究生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外语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及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分别是:材料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应用化学、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覆盖15个一级学科的40个博士点、覆盖35个一级学科的110个硕士点和分布于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7个学科门类的58个本科专业,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校现有教职工3033人,其中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195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066余人。目前共有各类在籍生29342人,其中研究生7399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239人。几十年来,培养了10万多名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深受社会各行业的欢迎和赞誉。

招生简章

一、网上报名时间:见教育部相关通知或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http://gs.njust.edu.cn/)通知;

现场报名时间: 2007年11月10日至14日;

二、现场报名地点:报考艺术设计学专业考生、单独考试考生、MBA考生以及准备在南京参加考试的统考生必须在南京理工大学报名,其他考生参见当地省招办的报名点安排。

三、考试时间:2008年1月(以教育部公布的时间为准)。

四、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二)、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三)、各类考生还需具备以下条件:

1、统考考生:

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生,毕业2年(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或2年以上,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且学习过所报考专业本科的8门课程,成绩合格,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者;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且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生。

2、单考考生:

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连续工作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的

在职人员,经本单位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为本单位委托培养;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本单位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为本单位委托培养;仅招收国防科工委系统单位在职人员。

3、MBA考生: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大专毕业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者。

4、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的少数民族在职和非在职人员,非在职人员要占招生计划总数的50%以上。

(3)品学兼优,汉语、外语和民族语文成绩根据学科、专业要求达到一定标准和要求。

(4)年龄不超过40周岁,毕业后保证按定向培养协议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

六、考试:

1、全国统考:政治理论、英语、日语、俄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的试题由教育部统一命题。高等教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考试科目三门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我校命题。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malan

作者:  责任编辑:流浪歌手

下一篇更精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