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7-9-15 13:05:21  来源:QQ 

北京邮电大学介绍

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北京邮电学院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的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改为现名,并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新校名。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北邮已经成为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北京邮电大学位于高校林立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高科技开发区,环境幽雅,交通方便。学校占地面积693亩,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8000多人。多年来,北京邮电大学培养的研究生供不应求,他们遍布我国信息科技产业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建成信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设有电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通信网络综合技术研究所、信息网络中心、理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文法经济学院、软件学院、语言学院。现有41个硕士点,两类专业学位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14个博士点和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邮电通信专业性图书馆,现有藏书刊15.2万种92万册,在“通信与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藏书齐全,并具有一流的现代化数据检索和信息查询技术。北京邮电大学是创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十所大学之一,也是全国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主干网的核心节点之一,学校的计算机校园网是CERNET示范工程。学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教育设施先进齐全。

北京邮电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通信高技术研究的整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全国56所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在通信及相关领域,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炯槃教授、两院院士陈俊亮教授、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徐大雄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学术梯队。在专任教师队伍中,半数以上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有一批由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项目专家、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为带头人的中青年教师活跃在教育、科研第一线。此外,学校还聘任了多名兼职教授。

长期以来,北京邮电大学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形成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教育思想。

同时,学校还非常注重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现已同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俄罗斯、丹麦、波兰等国家和地区2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方面的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与爱立信、高通、IBM、摩托罗拉、北方电信、诺基亚、索尼等十余家世界著名通信公司开展了富有成就的合作,组织了一系列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为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当今,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充满希望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富于挑战的信息社会,是通信与信息人才可以大显身手的科技时代。

欢迎一切有志于献身中华民族通信与信息产业的青年学子报考北京邮电大学!

一、 2008年我校共有41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计划招收名额(包括计划内、自筹、委培)在2007年招生人数为2074名的基础上略有增加(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最终下达的招生规模为准,目录中的招生人数仅供参考)。我校共有14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计划招收名额(包括计划内、自筹、委培)在2007年基础上略有增加(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最终下达的招生规模为准,目录中的招生人数仅供参考)。

二、 2008年我校在国家下达的招生规模内,各专业均招收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两年半。

三、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委教民文件精神,为少数民族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我校2008年继续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

四、 为进一步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统筹及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健全促进研究生创新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2008年将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我校将另行对外发布。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malan

作者:  责任编辑:流浪歌手

下一篇更精彩:北京舞蹈学院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