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分考研女生成绩恢复 女孩对网友表示感 | |
·初试高分未必能被录取 考研复试需重视四 | ·北京十余所高校开通2007年考研成绩查询 |
·安徽大学2007年考研初试成绩查询开通 | ·考研人数各省升降不一 说“考研降温”为 |
·网络卖家出售考研答案 网站成为考题交易 | ·2000元一科考研保过?记者调查戳穿唬人骗 |
·离考研还有3天,最后冲刺攻弱项 | ·央视主持董卿暂别荧屏准备考研 |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 |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 |
之外,选专业包括两种可能,一是依然考本专业,二是选择跨专业。对于考本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3年或者4年的大学学习,对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已经耳熟能详,对自己专业相关学校的实力也有所了解,那么这时只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据自己的实力选择一个喜欢的、合适学校就可以了。而对于跨专业的学生,则又分两种情况。第一,相近专业转。比较而言,这种转还是容易的,因为同一门类的学科思维方式、知识基础有相通性,可以触类旁通,所以考生有这样的想法可以去尝试。第二,“文理大转”。常言说“文转理难,理转文易”,其实不然。大多学生认为文科重感性认识,重记忆,只要临考前突击性的记忆一下就可以了。那么大家是否想过,上研究生意味着三年的学习生涯都要学习相关知识,毕业时需写相关论文,毕业后可能还要从事此领域的工作。而文科需要极强的抽象思维、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需要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需要下功夫记忆知识,如果不具备这些因素,做以上这些事情会相当艰辛,因此,“理转文”时亦要慎重。“文转理”更不需多解释,高等数学就是一个高门槛,那么自己的数学实力一般的话不要“鸡蛋碰石头”、“走险桥”。当然,“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相信有志于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定会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定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全力以赴,一定会成功。
最后决定要跨专业的考生,希望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评价自己的英语、数学、政治水平是否很强,若有优势,在同类考生中会占有制高点,补齐自己专业方面的劣势。第二,要多“投石问路”,在备考时找准相关院系和导师,了解他们对考生是否具有特殊要求,跨专业是否需要加试,导师喜欢怎样的学生……了解的越多,胜利的把握越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选择学校不可不考虑的五个因素:
专业选好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学校,万学海文希望考生结合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因素:学校所在地
第一,该地区就业率。
经济发达的地方往往是我们的首选,比如北京、上海。因为这些地方一方面生活质量高,一方面就业机会多,信息灵通,本地学生会比同层次外地学生往往能更快、更准确的掌握有效信息,随之会有许多选择和被选择的机会。再者,在这些地方求学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就会得到很多锻炼实践的机会,以为将来的工作做经验的积累。第二.该地环境的优劣程度。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使我们习惯了该城市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毕业后有可能不愿变换地方,那么该地方的环境状况是否适合自己就应该在考生的考虑范围内。第三.该地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考生的家庭条件决定了自身的消费层次,这就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自己可以承担费用的城市(公费除外)。当然,上学期间兼职谋生活是可行之策,但上学毕竟是为了学知识,而且未来职业更要求专业深度,因此,学习必须是第一位的,兼职必然影响学习成绩,所以选择城市需量力而行。
第二因素:学校在全国的竞争力
上述已说,热门专业在一些学校未必实力雄厚,有可能是趁热风而刚刚成立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教学水平都不强,而一些二、三流的学校里有可能拥有历史悠久的强势专业。那么,考生在选择学校时,要对自己专业进行全国索引,了解它们的排名情况再行定夺。热门专业普通学校,热门学校普通专业都可以多加考虑,毕竟名校毕业后可以凭借它的名声来打响第一炮。相对看来,热门学校的热门专业是挑战系数最高的,也是最困难的。同时,该学校该专业的导师构成也要考虑在内,导师的教育背景、学术方向、科研成就、为人作风等都与学生日后的学业甚至就业前途息息相关,那么考生在选择学校时就要多加一份关注。
第三因素:学校招生情况
研究生招生人数一般由计划内和计划外构成,而计划内学生又分为免试保送生和统考生。免试学生的名额都算在招生简章上的招生人数内,比如清华大学通讯专业招生简章标明招生10人,而内部保送的就占8名,那么实际招生人数只有2名,统考生竞争的实际名额也只有2个,而非10个。另一种情况,一些学校的有些专业可能往年招生,今年不招,也可能有些学校以前没有这个专业,而近年新增。因此,学生们要多搜集预报考专业相关学校的内部信息,探清招生人数中的实际外部招生名额,勿将一腔热血化为乌有。
第四因素:个人实际情况
考生的学习成绩、刻苦程度……是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的最内在因素。大家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结合预报学校、城市的客观现实冷静剖析,全方位考虑,争取做出最理想、最理性的选择。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下一篇更精彩:高考生注意上考场14个细节别出错(图)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