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月15日至25日 | |
·郑州教育乱收费调查:八成市民认为大学 | ·李利明:教育投资者是银行的职责 |
·女学生缺性别差异教育 专家盼女性课程渗 | ·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要掌握一门艺术特 |
·性骚扰成韩国社会话题 申海哲主张进行性 | ·浙江省: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 规范教育收 |
·政府连年送教育大礼包 4%为何仍忽近忽远 | ·免费教育应尽快配套人才留住机制 |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 |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 |
在4月21日进行的第四届上海市中学生时政知识大赛决赛上,包括“杨丽娟追星”事件、电影《门徒》在内,不少当下的社会热点话题都成为让学生进行阐释的试题。从内容到比赛形式,这次大赛都有了不少突破。
长期以来,我们的时事考试以政治为主导,政治色彩特别浓,所以考试内容大都为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文化、艺术、人文方面的内容几乎完全没有。其实,这是不正常的。《现代汉语辞典》对“时事”是这么解释的:“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也就是说,只要是民众关注度高的事就可以成为时事考试试卷上的试题,不论是关于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还是关于文化、艺术、人文方面的内容。时事考试要考的就是学生对身边事的关注程度和了解深度,而不能将其泛化为思想政治教育。
之所以上述事件成为时事知识赛题能够成为新闻,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时事考试和时政教育泛政治化的问题很严重。当我们还原“时事”的本来面目时,不免感到惊奇,原来“时事”可以这样考,可以考这样的内容。虽然类似话题和事件成为时事考试的内容,仅仅是对时政教育本质的回归,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佩服上海教育部门的这种首创精神。
消解泛政治化,对时事考试和时政教育进行角色还原,是教育思想的一种进步。我们现在为“杨丽娟追星”、电影《门徒》成为时事知识竞赛的赛题而感到高兴,我们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此类话题进入时事考试将不再成为新闻。因为,那意味着我们更进一步地接近了教育的本真。广东省陆丰市郑金城
(C001)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下一篇更精彩:中考冲刺阶段该如何复习英语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