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郑州教育乱收费调查:八成市民认为大学最乱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7-4-11 13:48:19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郑州市教育收费情况调查

  4月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06年价格举报情况,教育乱收费位居第一。

  这是2001年以来,教育乱收费第5次蝉联价格投诉榜冠军。

  教育乱收费何以成为众矢之的?郑州市民对哪些乱收费行为存在怨气?每年花在教育上的钱有多少?本报联合河南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河南强视市场研究公司进行了调查。

  本次抽样调查中,男女比例为57:42,被访人职业囊括了企业职员、公务员、教师、公交司机、个体工商业者、医生、会计等各行各业,也包括了不同收入水平,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六成市民认为乱收费不严重

  调查显示,认为郑州市学校乱收费现象严重的占被访者的35%,超过六成公众认为乱收费现象不太严重。

  公众认为当前教育乱收费的来源最主要是因为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其次是监管力度不严,再次是教育优质资源不足。

  “提高教师素质”和“加强学校管理”,成为老百姓认同改善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举措,“增加设施投入”位居其次。

  数据分析:超过六成公众认为乱收费现象不太严重,表明郑州市教育收费问题正逐渐趋于规范。

  据郑州市物价局价格举报中心主任李克亮介绍,从2006年全年价格案件查处情况看,郑州市教育乱收费投诉明显减少,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情况最为乐观。

  七成市民曾无奈缴纳赞助费

  “有钱就能读名校吗?”市民强烈反对中包含更多无奈,只有17.1%的被访者认为“有钱就能读重点学校”合理,而多达82.9%的被访者认为此种说法并不合理。

  调查还显示,75.7%的被访者缴纳过赞助费和择校费,其中,30.7%是自愿的,39.3%是很无奈,5.7%很反感。

  对于目前学校中广泛存在的择校费和赞助费,48.6%的被访者认为没有办法不得不交,34.3%的被访者表示学校不应该收此类的费用。

  数据分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育条件不同,结果,很多市民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不得不多花钱选择好学校。郑州市在教育改革和管理上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要实现教育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八成市民认为大学收费最乱

  大学是公众认为收费最混乱、最“黑”的地方,其次分别是初中、高中、小学。调查显示,有89.3%的被访者表示初中、小学的收费水平适中;75%对高中收费水平表示满意;而62.6%的被访者认为大学收费水平较高,有5%认为很高,认为合理的只有32.1%。

  在对郑州市民教育开支的承受能力调查中,92.9%的被访者对中小学教育的承受能力较强;而对大学教育的承受能力上,只有45%的被访者表示能够承受,30%的被访者表示承受吃力,19.3%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吃力,甚至还有5.7%的被访者表示承受不起。

  数据分析:截至2005年底,郑州市共有高等院校38所,成人教育院校2103所,中等专业学校40所,技工学校31所,普通中学438所,职业高中57所,小学1202所,幼儿园528所(据2006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相比其他教育阶段,大学的教育支出明显增加。日前媒体披露的北京某高校每年外事接待费用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规模,让人吃惊。高校总是哭穷,总是抱怨国家给的钱少,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掏钱,却从来没有反躬自省:钱是否花在刀刃上了?

  一成市民遇到乱收费马上举报

  过去的一年,您遭遇过的教育乱收费现象是哪些?51.4%的被访者选择“收取各种考试费、印刷费、活动费”等;41.4%的调查者选择“周末开办收费补习班”。被访者提到的收费名目多达14种,还不包括一些个别的不愿公开的收费项目。

  遇到乱收费现象何去何从?57.9%的被访者选择用不情愿的沉默去面对,还有29.3%的被访者选择视而不见,选择马上举报的只有10%。

  数据分析:多数人对乱收费现象采取了过分宽容的态度,是造成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市民应该有更强的维权意识,共同推进教育收费规范化的进程。

  五成市民对治理教育乱收费满意

  调查显示,公众对中小学实行“一费制”以来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67.8%的被访者认为乱收费现象有所减少。此外,55.7%的公众对目前郑州学校收费公示制度的执行情况表示满意。

  针对郑州市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情况,55.7%的被访者表示满意,只有1.4%的被访者不太满意,其余的都表示一般,谈不上满意。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malan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下一篇更精彩: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办法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