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表态:“写作旅”登广告前没通知我
吴福辉,著名学者,语文教育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是“青春写作旅”授课教师之一。8月8日,记者在吴教授的家里见到了67岁的他。
吴福辉告诉记者,他曾经在辽宁做过19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新中国语文教育走过的路非常了解。所以1997年,有人提出 中学语文教育远离了人文修养,过分强调工具性时,他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吴福辉说,他和吴涛认识十几年了,是吴涛在北大旁听时经人介绍认识的。“缔造文化中心成立时,吴涛说让我参加什么名家委员会,但我当时没有当回事。‘青春写作旅’开旅一周前,吴涛打电话邀请我给孩子们讲课,我才知道有个‘青春写作旅’。”
“至于吴涛在6月底登广告以及印制招生简章时把我的名字写了上去,我根本不知情。”吴福辉说。
讲三个课时付给我1000元
谈到“青春写作旅”的讲课费问题,吴福辉说讲课前他不会问、也没有问这个问题,舒乙、钱理群等大家也不会问这个问题。吴涛事先也没有说。第一次开旅仪式他是坐文学馆的车去的,第二次去就是讲课,他打出租车去的,都没有给什么出场费、车马费,讲完课吴涛给了他1000元,这是三个课时的钱。
“钱给得不多,不过吴涛这次办班招的学员少,没赚多少钱。”吴教授说。
问到4900元的办班收费标准,吴福辉说他之前不知道收这么多,他认为收费确实高了,否则不会只招来28个人。
吴福辉说,他和舒乙都是前年从中国现代文学馆领导岗位退下来的,现在他只做博导,所以“青春写作旅”招生简章和广告上印的他的职务“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不准确,丢了“原”字。
8月9日,著名作家老舍的儿子舒乙就他与北京缔造文化中心“青春写作旅”的关系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华夏时报》记者:“青春写作旅”是谁发起的?您何时接到讲课的邀请?
舒乙:是吴涛联系的。起码三个月了吧,5月份左右。
《华夏时报》记者:您和吴涛是什么关系?
舒乙:认识很早了。是朋友关系。
《华夏时报》记者:在“青春写作旅”讲课,吴涛给了您多少钱?舒乙:之前没有讲过车马费、讲课费之类的,讲完之后给了1000元。
《华夏时报》记者:您在吴涛的公司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吗?
舒乙:没有吧!
《华夏时报》记者:在缔造文化中心的网页上看到您在其中担任名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舒乙:那都是一种名义上的事情,我不会去管的。顶多他来向我咨询一下学术上的什么事情,给他支点儿招而已。(跟吴涛)只是一种朋友关系,是没有报酬的。
知识的价格应该高过歌星
《华夏时报》记者:吴涛跟您说过挂头衔的事情吗?
舒乙:他隐隐约约说过,至于是什么头衔我是从来不去注意的。
《华夏时报》记者:他跟您商量过“青春写作旅”收费的事情吗?
舒乙:没有和我说过。
《华夏时报》记者:您觉得4900元的价格如何?
舒乙:这个事情应该分两个方面来说,要明确知识应该是有价值的,我刚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始发起讲演活动的时候,为了振兴这个事业,我是免费的,而且我叫得很响,叫做义务信息讲座,是不收费的。当时不收费都没人来,收费就更没人来了。这个讲座办得很早,快20年了。
那么现在不一样了,经过大家的倡导,经过我们跟国外的交流,已经明确知识应该是有价的,而且知识的价格应该高,应该高过歌星,高过演艺方面的,应该是很值钱的,这个只要看看国外的讲演价格就知道了。
收一定的费用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合理的。有一些人心里头有一些不平衡,主要是不知道知识是有价的,看到歌星、球星收那么多费心里非常坦然,看到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讲演也要收费,他觉得非常奇怪,这是非常反常的,非常不对的,是不应该跟着吵吵的。
《华夏时报》记者:当时有没有考虑过让更多的学生来听?
舒乙:他们招多少人收多少钱,我们一概不管。吴涛跟很多讲演人、学者、文人商量过这些事情,我想他主要是靠北大的一些有名的教授,另外是一些社会上有名的讲演家。
《华夏时报》记者:哪位老师参与策划比较多?
舒乙:这个我不清楚。
五大追问
追问1:到底有几名北大博导讲课?
有报道说:“‘青春写作旅’汇集了舒乙、张颐武、曹文轩等10位知名学者,其中大多数为北大教授。”8月8日,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在媒体上发表评论说:“这几天一些不负责任的人说,钱理群、曹文轩、张颐武、孔庆东等北大博导开设了一个天价写作班。其实那个班跟北大没有任何关系,主办方是请我们去给学员做个有关写作的讲座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