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高校逼学生编造就业协议 不造假拿

中国矿大部分毕业生因未签就业协议毕业证被扣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7-5 13:24:33 来源:新京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这位老师说,按照常规,7月份前后学校就会将就业率上报,“学校的压力大,自然就会出台一些措施,以求尽快解决学生就业。”“教育部对我们学校的就业率很满意,还表扬了我们。”6月30日,管理学院一位老师曾对赵国荣说。

  但在7月4日,对于不发就业证是为了维护学校就业率的说法,管理学院办公室一苗姓老师和另一位工作人员均予否认。他们同时拒绝对这一事情发表看法。

  与校方交涉未果

  “只要毕业生不挑剔,就都能找到工作,就业几乎达到100%.”7月3日,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一老师说。

  这一观点遭到了李强的反驳。他说。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有留京的机会,大家在找工作时会带有选择性,“找工作多挑挑,等一等,很合理”,但没想到学校却不认同学生们的想法。

  几位毕业生回忆,自学校暂缓发放毕业证开始,被扣毕业证的学生们随即与校方进行了激烈交涉,其间还有学生向教育部举报此事,但未见回应。

  此后,在大家的要求之下,学生会一学生干部李龙与校方进行了协商。但协商当天,该学生干部即转达了学校对此事的看法———不就业毕业证肯定会暂缓发放,“因为就业率对管理学院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是原则问题不能让步。”

  7月3日,已经返回老家的李龙在电话中向记者证实,自己曾与校方交涉了发放毕业证一事。李龙没有否认有关“学校缓发毕业证是与就业率有关”的说法,只是不断强调,校方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

  校内签署假协议

  没有毕业证的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拿不出毕业证,谁相信你是研究生?”中国矿大管理学院2003届研究生周亮称,因为拿不到毕业证,直接影响了他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多位学生表示,为了领取毕业证,学生们费尽了心机,有些人甚至不惜签署假协议以尽快领取毕业证。

  李强称,大约在6月28日前后,在管理学院办公室门口,来自河北的一家人才交流中心举办了一次集中签署就业协议的专场活动,“好多学生,都签了这种没有就业单位的协议。”

  在这次活动中签了协议的学生均被告知,他们的档案将被挂靠在交流中心下设的一些公司,签署协议后,因挂靠公司并不存在,所以学生不用上班,也无需缴纳违约金。

  当时因他想留在北京寻找机会,所以并未与石家庄人才交流中心签署就业协议。

  对于李强的这一说法,记者未能获得证实。

  “我妥协了!”7月3日,赵国荣将一份没有人事部门签字的就业协议,交给了管理学院办公室,随即领到了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我已经就业了,但到哪里上班哪?”他说,这份协议上的盖章单位,也是通过家乡的人才交流中心找的挂靠单位,不需要去上班。但这意味着,赵国荣的户口和档案将打回家乡。

  为工作一直在外地奔波的王建平称,从6月15日到20日的五天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学院老师的电话。

  “白天打晚上打,让我一定要出具一份用工证明传真给他们,否则派遣就有问题。”为了领取毕业证,他最终找朋友帮忙,以朋友公司的名义开了份用工证明。“他那个公司特别小,都快倒闭了,我根本不会去那里上班,不过是应付学校的催促。”王称。

  “毕业证与就业无关”

  7月4日,在得知记者身份后,管理学院办公室苗老师称,作为学校的员工,他只负责执行上级领导的命令,学校暂缓发放毕业证的行为是否合理,他不想多说,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些学生在领取毕业证后,就再也不来学校索取档案,大量积压的毕业生档案已给校方的日常工作带来很多压力。

  “我们不会无故扣留学生的毕业证,如果他们想要毕业证可以来领。”苗老师认为,学校目前所执行的政策,完全是在为学生着想。但苗随后又表示,对未就业学生的毕业证如何发放,仍需请示领导。

  7月3日下午,中国矿业大学宣传部一男性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对此事不知情,有关事宜可以直接找相关院系咨询。

  昨日下午,记者就此事拨打教育部投诉电话,一男性工作人员称,按照规定,学生只要完成学校规定课程,通过论文答辩,就可以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与就业与否完全没有关系。他们会把事情汇报给上级领导,然后直接与矿业大学接触,尽快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文中涉及学生均为化名)

  ■链接

  据媒体近日报道,安徽少数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否则不发放毕业证书。少数毕业生为拿毕业证书,甚至找路边小店随意“签约”。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作者:崔木杨 实习生 毕东平  责任编辑:春春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北京今年高招特别强调严禁“换录”
下一篇文章陕西洋县替考事件调查疑点多 被替考者称不知情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