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华云) 记者昨日获悉,针对不正常的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北京市教委在回复人大代表建议中表示,北京将建立教育信访投诉处理服务中心以解决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纠纷。
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建民在建议中表示,在现实中,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经常被扭曲成“支配”与“被支配”、“老板”与“雇员”的关系。有些导师把研究生当成廉价劳动力,
以 很低的报酬为代价,或者根本就不支付报酬,要求研究生为其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项目、横向课题、编撰书稿等“打工”;有些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学业、论文和就业并不关心。
在有的学校,已经有研究生提出公开抗议,要求换导师。
王建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定位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为教育“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明确要求导师不得指派研究生去完成与学业无关的事务,要建立研究生抱怨反映机制。
北京市教委表示,将建立“教育信访投诉处理服务中心”,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将继续加强教育问题的信访接待和办理工作。
[新闻连读]
北京高校专业教非所需可停办
●人大代表建议:学校所教知识技能不符市场所需,致大学生就业难
●北京市教委回复: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专业限期整改或停办
本报讯(记者杨华云)针对人大代表建议关注高校“教非所需”问题以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北京市教委表示,将建立北京地区高校质量评估机构,对那些不符合开办条件的
专业限期整改或停办,并逐步建立毕业生的反馈制度。
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建民先后在国内四所重点大学学习、工作,他在建议中表示,国内高校存在比较普遍的“教非所需”问题。学校所教的知识与技能,不是市场所需要的,或者急需的,或者与市场需求有较大距离,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王建民认为如果注意调查市场和毕业生,获得有效信息,根据信息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并及时调整计划,毕业生就业能力会有所提升。
北京市教委在回复中表示,目前高校中的确存在专业面向偏窄、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且这一情况还比较普遍,特别是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在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今后将建立北京地区高校质量评估机构,负责定期对学科专业进行评估,尤其是对布点较多的本科专业开展评估工作,对那些不符合开办条件的专业限期整改或停办。
北京市教委还表示将逐步建立毕业生反馈制度,统计毕业生所学专业中哪些课程是实践当中需要的,建立课程信息数据库。教委在规划专业方向、专业规模、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时,将调研结果和数据库信息作为参考基础,建立学科与社会需求互动和调节机制。 (C001) |